生活政治:公共食堂构建过程中贫农的“从”心理研究--以桂东藤县天平镇16位老人口述史为据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Wind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衣食住行是人类最基本的日常生活活动,其中,食又成为最紧要部分,食物消费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占比重较大,人们常说:“民以食为天”,选择什么样的吃饭形式、在哪吃可以说是家庭甚至是个人的行为,各家各户分散做饭也是人们的习惯。然而,人民公社运动和“大跃进”运动的兴起,公共食堂应运而生,改变了各家各户分散做饭、分开吃饭这一习惯,意味着国家走进了农民日常生活,进入人们的私人空间领域。农民的日常生活活动极具私人性,由于国家的进入而具有了公共性,这一变化深深影响着农民对公共食堂的态度。
  1958年夏公共食堂纷纷在全国推行,最终却只维持三年便解散了,以失败告终。这不仅仅是公共食堂与人民公社相适应的生活方式问题,还是农民看待公共食堂这一新事物的态度问题。公共食堂一哄而起,与人们的“从”心理密切相关。赞成办食堂的对象之一是贫农,贫农这一态度实际上由“从”的心理因素所决定,在公共食堂构建过程贫农为什么会产生“从”心理?这是本文所要回答的问题。
  文章选取桂东藤南16位老人为调查对象,以公共食堂为载体,从微观角度考察贫农的“从”心理。本文认为,公共食堂建立时,贫农的心理状态是“从势”,在政治压力下不能挑战权威而成为狂热的参与者,因而贫农由内到外对公共食堂的建立表示认同。公共食堂运行过程中,贫农的心理状态为“从权”。公共食堂运行初期时,贫农生活需求得到极大的满足,为自己摆脱了饥饿而对公共食堂满意。公共食堂运行过程中出现了危机,纷纷散伙,但人们却被告知公共食堂恢复运行,引发人们的不满情绪,人们在疑虑中重新加入公共食堂。人们在行动上重新吃“大锅饭”,内心的不满却没有得到解决,生活需求得不到满足的人们,只能采取从权策略,做出一些“反行为”。面对公共食堂散伙的局面,贫农的心理状态是“从生”。人们正经受饥饿、水肿亡等生活际遇,政策频繁调整让生活在恐惧、煎熬下的人们敢怒不敢言。当他们得到公共食堂散伙的确切信号,心中的压力、生存、理性斗争结束,欢天喜地散伙。文章从三个层面展现了在公共食堂构建过程中贫农“从”心理的三种类型及其影响因素。
其他文献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高校辅导员开展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高校辅导员育人成效的重要指标和考核标准。高校辅导员以立德树人理念为指导不断夯实、提高自身核心能力,既能保证高校辅导员实现立育人之德的目标,又能为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高素质人才支持。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与问卷调查等方法,研究高校辅导员立德树人的核心能力提升的困境、路径及对策等。本研究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
学位
银行业在经济中承担着中介、支付、存款、政策实施等重要职能。据银保监会公布的《2020年银行业总资产、总负债(季度)》数据显示,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占比超过整个银行业资产规模的80%,可见商业银行在我国经济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对传统银行业提出了挑战。商业银行出现危机屡见报端,在市场竞争中失败退出亦属正常。据此,为维护国家金融秩序,防止系统性危机发生,及时处置问题商业银行,
学位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重要发展。但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许多挑战,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和效果,还是一个长期探索和发展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作用,人文情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更高需求,所以人文情怀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人文情怀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
学位
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深化及“双循环”的大势推进,如何着力补齐对应于市场准入和市场存续的市场退出这一当下“最大短板”,已然成为维系营商环境法治化的关键所在,破产法也因此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特别是近几年来,中央政策文件多次强调要推进破产审判机制的完善,而这必然要求一套系统且本身包括不可或缺之破产监督在内的制度机制——破产审判机制。不仅如此,正如无监督便无制约,破产审判机制的有效运行本就有
学位
刑事庭前准备程序是刑事诉讼中一个重要的审判前程序。该程序对于推动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保障诉讼公正,提高诉讼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各主要法治国家刑事诉讼法中均规定了内容较为完善的刑事庭前准备程序,然而,我国的刑事庭前准备程序却呈现出“整体缺失”的状态。随着刑事司法改革日益向纵深化发展,刑事庭前准备程序的“整体缺失”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刑事审判乃至整个刑事诉讼程序有效运作的“瓶颈”,给刑事司法活动带来了严
1949年以来伴随着土改、合作化、人民公社等一系列运动的开展,广大农村地区逐渐被纳入国家治理体系中,不仅体现在计划经济体制和基层政权建设方面,甚至连农民的休闲娱乐也处在国家的控制范围内,传统乡村社会的娱乐活动多被视为封建糟柏而被改造或遗弃。集体化时期的电影放映以娱乐之名行政治之实,通过电影的娱乐属性丰富农民集体生活,更重要的是电影作为一种传播媒介能够将党和国家的“声音”传递给农民,强化国家对农民的
学位
新中国成立之后,“大跃进”运动作为最显著的历史事件之一,给农村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但是由于中国各个地区有着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因此在大跃进运动开展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表现,并且呈现出不同的地方性发展逻辑。在豫南地区,“大跃进”时期国家曾经在农村地区开展关于农业的生产比赛,比如粮食产量比赛。在比赛的过程中出现了虚报以及相互攀比的现象,最终造成一定程度的饥荒。本文便以豫南地区H省H县X村为个案,
农民作为农村社会的绝对主体,其政治表达是国家与乡村有效衔接的关键,体现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民主参与。顺畅的政治表达能够促进国家和乡村的有效衔接,相反,国家与乡村之间的结构性关系也影响着农民的政治表达。  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全国各地刮起了大办公共食堂之风,其开始于1958年,结束于1961年。在整个公共食堂时期,农民的政治表达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或积极建议,或消极回避,他们所呈现出
学位
中国共产党自从建党以来就非常重视基层组织建设。那么各时期党的农村基层组织设置单元究竟是怎样选择的?为什么这样选择?本文拟采用文献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分析比较各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单元选择及其背后的政治逻辑。  经过文献梳理和分析,可以发现,战争与革命时期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单元在各阶段的发展表现为:建党初期与大革命时期指出基层党组织在党组织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尚未实质性开展;土地革
1958年,农村人民公社建制在全国农村正式运行,传统农村家户农业寿终正寝,由农民自主安排的家庭农事生产模式宣告结束。农村、农业、农民统一纳入到国家的“一盘棋”,国家成为农业生产的指挥者。这一时期以任务为载体的管理模式借鉴了战争年代的动员组织形式,任务执行用运动方式来组织农民,以跃进思维来开展生产,并形成了国家对农村进行管理的初始方式。人民公社初期的大跃进运动便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拉开帷幕。为了提高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