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评论中网民互怼现象研究--以《人民日报》法人微博为例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rande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中国网民规模的不断扩大,网民在线交流日益频繁,新浪微博是网民在线交流的重要平台。网民在微博中可以浏览社会新闻,也可以对这些新闻话题进行评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微博的自由化、低门槛准入等因素渐渐导致微博评论成为网民发泄隋绪的渠道。在微博评论中,经常看到网友们在互怼,这是网民不理性的情绪表达,不利于营造和谐、健康的微博舆论环境。《人民日报》作为党和国家的喉舌,在广大民众心中具有很高的可信度和权威性。为了跟随社会的发展,《人民日报》开通了新浪微博,一经开通便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关注。截止到2019年11月23日,人民日报拥有一亿的粉丝量。《人民日报》法人微博同样坚持“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以发布社会民生类和新闻时政类话题为主。由于社会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种种社会矛盾,这些话题极易引起人们的讨论。加上庞大的粉丝量,网友在《人民日报》微博的评论中通常会发生互怼现象,因此本文选择《人民日报》法人微博的评论作为网民互怼的样本进行分析。
  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和内容分析法对《人民日报》11月份微博评论进行分析,以对《人民日报》法人微博的内容有全面的了解。进而对微博评论中网民互怼现象进行研究。
  论文的第一章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对象,前人关于微博评论和网民互怼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第二章主要是对新浪微博概况的介绍和对“微博评论”、“微博互怼评论”内容的界定。
  第三章对《人民日报》法人微博中网民互怼现象进行分析。首先,介绍了《人民日报》法人微博概况;其次,通过对搜集到的语料进行分析,统计出《人民日报》微博中各类别话题评论中发生网民互怼的概率;然后分析《人民日报》微博评论中出现网民互怼的原因;最后对网民互怼言语行为进行分析,分为互怼的触发、互怼的高潮、互怼的结束三个阶段。
  第四章主要分析了网民互怼时对语言符号的变异使用情况,分为语言符号形式的变异和语言符号内容的变异。微博评论中网民互怼使用的语言符号与我们日常交际语言符号有很大的不同,这些变异的语言符号也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网民互怼的发展。
  第五章针对网民互怼愈演愈烈现象,为了促进微博评论良性发展,分别从国家层面、微博平台层面、网民个人层面提出一些建议,不要让网民之间的过分互怼影响了健康、和谐网络环境的建设。
  第六章是结语,总结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并提出自己论文写作的不足之处。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加快,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使我国社会和经济的转型越来越显得掣肘,不仅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我国社会的整体提升,还关系到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因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产生的触目惊心的案例使政府和学界越来越意识到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在实践和理论上都进行了积极探索,并产生一些效果。在理论界,虽然废除户籍制度上观点比较一致,但是在如何构建农民工社会保障模式上却
学位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十分沉重,为缓解就业压力,大学生创业成为了新的就业途径。为此,高校逐步开展了为提高大学生创新素质和就业能力、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保障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当前,由于各种原因使得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缓慢,成效不佳,尤其在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增强自主创业的能力上还显得力量单薄。这与高校创业教育缺失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支撑作用,没有将思想政治工作紧密融合到创业教
学位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快速普及和发展,先进的通讯科技把人类社会带入高速信息传播时代。互联网深刻嵌入青年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成为他们学习知识、获取信息和人际交往的主要途径。网络中不同背景的文化思潮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复杂的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网络应用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产物,成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社会下的新形态,也是高校思
学位
本论文以苏童的小说为研究对象,从主题内容、叙事策略、文体形式三个方面分析探讨苏童写作的问题,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阐述苏童小说在主题内容方面的特征。认为,苏童的小说作品在主题内容上具有一种单向度叙事倾向,具体表现为少年故事中无望的青春成长、女性悲剧里被定义与被放大的个性特质以及人性挖掘中的避“善”扬“恶”。少年叙事中成长的意义被搁置,女性书写凸显女性自身的问题却流露出一种男性中心意识,
学位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凭借其独特的思想价值与艺术造诣不仅大力推动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不断丰富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还走出国门流传到国外,在世界文坛上具有巨大的影响。自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传入越南至今,中国现当代作品对越南文学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选题以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学、文献学、统计学、传播学等相关理论,梳理大量作品译本及其相关研究成果,阐述中国现当代作家
作为当下“70后”作家群体中的一员,石一枫以青春写作步入文坛,之后转向现实主义创作。以2014年发表的《世间己无陈金芳》为标志,石一枫的创作特征逐渐凸显。现有关于石一枫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是小说的思想内蕴研究,如道德困境、信仰危机、社会阶层问题,以及底层小人物的抗争精神等;二是小说的形式技巧研究,如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叙事视角和叙事结构的探讨等。  在以上研究中,学者们虽然注意到小说中的“零余者
学位
《应物兄》是李洱沉寂十三年精心写就的一部长篇小说用洋洋洒洒八十四万字的篇幅,围绕着儒学研究院的筹建铺排开政商学三界的种种怪相,表现了当下社会的文化危机以及文化原乡的渴望。现有关于《应物兄》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一是知识分子书写研究,如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和精神困境的呈现等;二是叙事技巧方面的研究,如多角度的视角转变、先锋性的结构、百科全书式的写作特点等等。在以上研究中,主要集中在对当下社会怪相和知识分子
“微信”语言风格的新变化,既可以反映当前语言现象,又可能预示着汉语未来的发展和演变方向。本文对“微信”会话语料中“哈哈哈”这一类笑声拟音词的应用状况展开调查,发现它们不仅演变出各种区别于规范拟音词的表达形式,也衍生出多种强大的语用功能。用户如何以及为何在“微信”这一异步交互模式中用“哈哈哈”来管理交际,成为本文研究的出发点。  首先,本文对“哈哈哈”类笑声拟音词进行界定,进而立足大规模真实“微信”
学位
五四时期,北京大学以《歌谣》周刊为阵地,掀起了征集民间歌谣、研究歌谣的热潮。《歌谣》周刊是歌谣运动的产物,收集有丰富的民间歌谣和歌谣研究资料。歌谣运动是“五四”知识分子新诗民间化探索的有益尝试,现今重新审视这场五四时期的歌谣运动,研究《歌谣》周刊,对于思考民间歌谣与新诗的关系、民间歌谣与现代大众思想启蒙研究都有着较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以《歌谣》周刊第一册(1922年-1924年,共48期)的儿歌为主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