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洱《应物兄》中的文化原乡写作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haoguo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物兄》是李洱沉寂十三年精心写就的一部长篇小说用洋洋洒洒八十四万字的篇幅,围绕着儒学研究院的筹建铺排开政商学三界的种种怪相,表现了当下社会的文化危机以及文化原乡的渴望。现有关于《应物兄》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一是知识分子书写研究,如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和精神困境的呈现等;二是叙事技巧方面的研究,如多角度的视角转变、先锋性的结构、百科全书式的写作特点等等。在以上研究中,主要集中在对当下社会怪相和知识分子精神荒芜的研究,而少有从文化层面对此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论述。实际上,《应物兄》中充满了丰富的文化隐喻,体现了李洱对儒学在当下发展的思索以及文化原乡的深情渴望。
  本文以“文化原乡”为切入点。“原”在此处作动词解,取“推究、探究”之意,因此“文化原乡”在本文中指的不仅是文化故乡,更是一种寻找和返回文化故乡的行为。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对《应物兄》中的文化原乡书写进行深入研究,探究当下社会中存在的严重文化危机,挖掘文本之中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认同,分析文化返乡过程中的种种误认,以及其所呈现的反讽性与深刻隐喻;并且指出,传统文化真正的根系存在于民间,在隐居坚守的知识分子身上,在那些涌动不息的民间暗流之中。
  本文包括以下三章:
  第一章分析当下存在的严重文化危机。首先,对知识分子的失语状态进行阐述,知识分子身处各种各样的失语中,精神也随之陷入荒芜;其次,由知识分子的失语导向对整个文化家园全面失落现象的剖析,人们陷于欲望的放纵和沉沦、八十年代的学术梦想失落难寻以及传统的道德伦理走向堕落,这一切都昭示着文化的纯粹性幻想的破裂。
  第二章探究在文化危机的背景之下产生的文化思乡之感。首先,本章通过充满文化意蕴的命名、大量引用的古典文献、儒学研究院的建构理想等,分析论述了文本中对传统文化深厚的情感认同;其次,从器物、吃食、动植物等层面探究了对传统文化进行的符号建构。
  第三章讨论在文化返乡过程中的寻找和误认以及文化真正的根系所在。首先,本章剖析了文化返乡过程中付出的寻找的努力,以及造成的种种误认,探讨文化返乡的双重破灭;其次,探究传统文化的真正根系所在,体现了对文化返乡根系的发掘和对民族文化得以承继的温情希望。
  本文从文化原乡的角度出发,从文化失乡、文化思乡、文化返乡三个层面探究《应物兄》中的文化原乡书写,试图深入剖析当下全面陷落的文化危机,分析文本中对传统文化深厚的情感认同,并且挖掘传统文化在当下建构过程中的种种困境。对《应物兄》文化原乡问题的研究,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往李洱研究和《应物兄》研究的不足,延续了对当代文学史中的热点问题,即关于传统文化当下建构问题的关注,具有重要的文学史研究价值。同时,《应物兄》中的文化原乡写作真实地揭示了当下社会中存在的文化现象,切实地贴近现实,对探究传统文化的当下走向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其中“三农”工作的立足点与关键点是农民收入问题。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村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农业发展水平逐渐提高,农民收入得到稳步提升。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还存在问题,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民对利润较为集中的二三产业关注较少,使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增收动力受限。近年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以下简称农村三产融合)为我国“三农”工作提供政策支持
学位
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加快,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使我国社会和经济的转型越来越显得掣肘,不仅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我国社会的整体提升,还关系到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因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产生的触目惊心的案例使政府和学界越来越意识到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在实践和理论上都进行了积极探索,并产生一些效果。在理论界,虽然废除户籍制度上观点比较一致,但是在如何构建农民工社会保障模式上却
学位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十分沉重,为缓解就业压力,大学生创业成为了新的就业途径。为此,高校逐步开展了为提高大学生创新素质和就业能力、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保障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当前,由于各种原因使得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缓慢,成效不佳,尤其在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增强自主创业的能力上还显得力量单薄。这与高校创业教育缺失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支撑作用,没有将思想政治工作紧密融合到创业教
学位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快速普及和发展,先进的通讯科技把人类社会带入高速信息传播时代。互联网深刻嵌入青年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成为他们学习知识、获取信息和人际交往的主要途径。网络中不同背景的文化思潮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复杂的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网络应用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产物,成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社会下的新形态,也是高校思
学位
本论文以苏童的小说为研究对象,从主题内容、叙事策略、文体形式三个方面分析探讨苏童写作的问题,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阐述苏童小说在主题内容方面的特征。认为,苏童的小说作品在主题内容上具有一种单向度叙事倾向,具体表现为少年故事中无望的青春成长、女性悲剧里被定义与被放大的个性特质以及人性挖掘中的避“善”扬“恶”。少年叙事中成长的意义被搁置,女性书写凸显女性自身的问题却流露出一种男性中心意识,
学位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凭借其独特的思想价值与艺术造诣不仅大力推动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不断丰富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还走出国门流传到国外,在世界文坛上具有巨大的影响。自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传入越南至今,中国现当代作品对越南文学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选题以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学、文献学、统计学、传播学等相关理论,梳理大量作品译本及其相关研究成果,阐述中国现当代作家
作为当下“70后”作家群体中的一员,石一枫以青春写作步入文坛,之后转向现实主义创作。以2014年发表的《世间己无陈金芳》为标志,石一枫的创作特征逐渐凸显。现有关于石一枫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是小说的思想内蕴研究,如道德困境、信仰危机、社会阶层问题,以及底层小人物的抗争精神等;二是小说的形式技巧研究,如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叙事视角和叙事结构的探讨等。  在以上研究中,学者们虽然注意到小说中的“零余者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