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标建筑审美特征的级区属性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dr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城市景观特色级区理论模式研究(项目批准号:50878092,2008-2010)中的理论应用型研究,为本基金项目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够为城市设计的实践提供理论与依据。力图明晰城市地标建筑审美特征“级”、“区”的概念、特征等基本属性,研究城市地标建筑审美特征“级区系统”的内在属性等。本文一共分六个章节进行论述。   论文首先从分析我国城市地标建筑的建设现状着手,指出了我国城市地标建筑的一些现状问题。这些问题都表明了我国城市地标建筑的建设缺乏稳定和统一的标准。   由于评价标准的缺乏,导致地标建筑的盲目建造,从而使城市特色空间造成混乱。倘若我们从级区理论入手,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   第二章对级区及相关理论作了阐述。城市景观特色级区理论是本文的研究基础,级区理论可以为城市地标建筑审美特征的评价提供一个参考系统。审美心理学、建筑审美学、系统论等理论也为下面若干章节的展开提供了理论基础。此外,本章节研究分析了影响城市地标建筑审美特征判断的因素,主要有审美主体的特性以及城市地标建筑的审美特征,城市地标建筑的审美特征有形体、比例尺度、色彩材质、背景环境、历史文化特征等。   第三章主要是对城市地标建筑审美特征“区”及其属性的研究。该章节首先阐述了城市地标建筑审美特征“区”的概念以及三种常见的划区方式。城市地标建筑审美特征“区”所指的即是审美时空的范围,是城市地标建筑审美特征所属的特定范畴。   城市地标建筑审美特征“区”所指的范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的经验来源于城市功能分区,分析得出城市地标建筑审美特征“区”具有时间性、空间性、时空混容性的属性特征。   第四章主要是对城市地标建筑审美特征“级”及其属性的研究。城市地标建筑审美特征分级是由审美主体根据城市地标建筑的形体、比例与尺度、色彩与材质、背景环境、历史文化等审美特征来综合评定城市地标建筑的层次,划分等级,并且以一定的方式手段将评价结果表示出来供人们进行辨别和参考。“木桶效应”与“长板效应”为城市地标建筑审美特征的评价提供了最基础的理论依据,AHP 层次分析法则对不同审美客体的多项审美特征的评价判断提供了方法,expert choice 软件将这一方法转化成直观的图表方式。城市地标建筑审美特征“级”具有隶属性、层次性以及相对性。   论文第五章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研究得出了城市地标建筑审美特征“级区系统”   具备稳定性、层次性、关联性这三大属性。级区系统的稳定性是城市景观特色级区理论成立的前提条件,也是城市地标建筑审美特征“级区系统”成立的前提。城市地标建筑审美特征“级区系统”建立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审美系统基础上。级区系统具有层次性,都具有相对应的城市、区域、单元空间层级。级区系统的“区”与“级”具有关联性,它们密不可分。   论文最后一章对全文进行总结,并简述了对城市地标建筑审美特征级区属性研究的局限性以及不足之处。  
其他文献
论文从阐述护城河的形成、护城河功能、护城河的物质形态入手,分析护城河在不同历史时期尺度、形态结构,总结护城河与城墙和城门(水门)的关系。就护城河对城市空间格局的影响
“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使建筑文化趋同现象日益严重,千篇一律的现代“国际式”建筑风格在世界范围内泛滥,建筑失去了应有的地域性及民族特色。传统村落作为地域文化的缩影,面对中
三峡工程历经十多年的建设后,让三峡库区城镇社会、经济、文化、城市建设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人居环境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的同时,也凸显了不少问题。城镇的整体风貌意
目前的我国正处于高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人地矛盾愈演愈烈,环境污染触目惊心,资源能源消耗巨大。山地城市中心区是在长期的历史条件下逐渐演化而成的城市核心
教材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思想的物质载体,对实现课程教学目标起着重要作用。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建筑教育起步较晚,建筑学教材体系的建设也随之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在探索中寻求发
修道院是天主教徒学习、生活、修道的场所,是一种特别的建筑类型。随着天主教进入中国,一些地方出现了修道院建筑,成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中一种新的建筑类型。据文献记载山西第
随着科技的进步,空调的普及,人们渐渐淡忘了自然通风的意义。本文分析了空调调节室内环境的两个缺点,其一是不同季节都利用空调调节势必会造成能源浪费;其二是空间的热舒适度
随着目前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城市产业结构和用地结构的调整,传统工业纷纷倒闭,逐渐被新型产业所代替,随着工业厂址、建筑、设施设备不断被遗弃和荒废,大量工业建筑遗产闲置
建筑与景观一体化设计和低碳设计似乎是以平行线的关系各自发展。前者以建筑与景观形式的融合为目标,实际操作时偏重于艺术的表达;后者以减少碳排放为目标,实际操作时偏重于技术
为了解决城市低收入阶层的居住问题,我国从1998年开始提出建设廉租房的方针政策。目前,廉租房是住房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其意义在于保障那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甩在后面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