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紧凑模式的山地城市中心区旧城更新城市设计策略与方法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i63724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的我国正处于高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人地矛盾愈演愈烈,环境污染触目惊心,资源能源消耗巨大。山地城市中心区是在长期的历史条件下逐渐演化而成的城市核心地段,而稀缺的土地资源以及粗放型的资源利用模式,造成了这些地区空间利用率低、多样性削弱、文脉破坏以及环境恶化等诸多问题。紧凑城市作为欧洲广泛接受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形态,越来越受到国内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在摒弃城市粗放发展的大背景下,“紧凑模式”成为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山地城市的有效途径,而“紧凑”也成为了我国山地城市空间转型的必然选择。  基于上述背景与问题,本文将山地城市中心区作为研究对象,将发展城市紧凑模式作为解决城市问题的手段,通过对欧洲部分城市以及我国山地城市典型代表香港、重庆等地的实地调研,总结出建构山地城市中心区紧凑模式的四大核心要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紧凑模式的城市空间、功能、文化等方面的更新策略以及适应性的城市设计方法。  论文分为五个逻辑组成部分,共7个章节:  首先,绪论部分明确选题背景,研究范围、目的、意义及相关概念,归纳国内外理论研究和运用成果,并梳理得出研究框架和方法,为后文打下基础。  其次,背景研究部分。第2章总结山地城市中心区旧城更新现状,并且对实地调研的欧洲、香港城市的紧凑模式进行分析并得出给我国的启示。第3章重点对山地城市发展紧凑模式的必然性和挑战,山地和平原紧凑模式的区别,以及建构山地城市中心区旧城更新紧凑模式的核心要素进行阐述,为后文策略和方法研究部分提供了框架。  其三,在方法体系建构部分中,第4章从城市空间、城市功能、城市文脉,城市格局四个方面提出基于紧凑模式的城市设计策略。第5章则更深入探索提出了要素提取→要素渗透→要素整合的设计方法。  其四,设计实践部分对于重庆主城区十八梯和解放碑两个代表性的旧城更新实例分别分析其更新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更新策略和方法建议。  其五,对研究内容进行总结,提出研究当中存在的不足并对后续研究提出希望。
其他文献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用地不断扩张,导致城市自然景观体系遭到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下降,生态环境恶化。恢复自然景观体系的整体性,构建城市生态网络已成为将自然
居住建筑自古以来便是人们思考并实践的内容。二十世纪以来,随着国门的逐渐开放,中国建筑关于“中”与“新”的争论一直不断。从“中国固有形式”建筑的探索,到当今对于“新中式
近年来,随着历史类博物馆收藏展示领域的不断拓展和人们文化素养、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历史类博物馆建筑市场空前繁荣。在其数量增长的同时,它的服务对象也逐渐由精英阶层向社会
地图术(mapping)是在当代文化、艺术及设计领域引起了广泛讨论及多种实践的术语。对于建筑学而言,地图术一方面能够成为建筑师理解当代的认知工具;另一方面能够成为联结景观、
剧场建筑是具有“观赏——表演”空间的公共建筑,是为广大市民提供欣赏各种音乐、戏剧表演、影视等艺术的场所。而随着我国地县级城市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艺术文化追求的不断提
本文将北京地铁站口的发展作为研究对象,目的是研究在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利用现有条件,通过站口综合开发、协同设计、整合城市功能,促进城市区域的合理发展,使之成为科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这一词汇因5.12汶川地震的发生而被推到台前,地震中灾民灾时无处藏身,灾后安置混乱的局面使得人们不禁重新审视周边的环境。灾害中大量中小学校舍倒塌的事实
论文从阐述护城河的形成、护城河功能、护城河的物质形态入手,分析护城河在不同历史时期尺度、形态结构,总结护城河与城墙和城门(水门)的关系。就护城河对城市空间格局的影响
“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使建筑文化趋同现象日益严重,千篇一律的现代“国际式”建筑风格在世界范围内泛滥,建筑失去了应有的地域性及民族特色。传统村落作为地域文化的缩影,面对中
三峡工程历经十多年的建设后,让三峡库区城镇社会、经济、文化、城市建设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人居环境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的同时,也凸显了不少问题。城镇的整体风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