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组成义务教育的两个相邻的必要阶段——小学和初中的教学是完全断开、分裂各成体系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不符合学生对生物学知识学习的有效积累,割裂了知识间的紧密性、连续性和整体性。本研究以青岛版小学科学和人教版初中生物学的教材为研究内容,以学生和教师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和数据统计分析法等方法,探寻小学科学与初中生物学的教学有效衔接的策略。首先,通过搜集和查阅相关研究文献,了解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组成义务教育的两个相邻的必要阶段——小学和初中的教学是完全断开、分裂各成体系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不符合学生对生物学知识学习的有效积累,割裂了知识间的紧密性、连续性和整体性。本研究以青岛版小学科学和人教版初中生物学的教材为研究内容,以学生和教师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和数据统计分析法等方法,探寻小学科学与初中生物学的教学有效衔接的策略。首先,通过搜集和查阅相关研究文献,了解关于中小学衔接教学研究的整体情况,把握有关研究最近动态和教育理念,界定相关概念;阐述相关理论基础依据,从理论层次上证明本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其次,分析两个学段间的课程内容标准以及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编排等,发现两门学科的教材内容之间大部分能关联和对接上,找到中小学教师生物学教学中知识的教学衔接切入点。再次,对小学科学教师、初中生物学教师以及小学六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深入了解中小学生物学的教学衔接现状。教师问卷调查表明:1)师资性质及专业不合理:小学科学教师中1/3是兼职教师,与科学相关专业教师只占51.1%,初中生物学教师不存在这个问题。2)对衔接的认识:91%的小学科学教师在思想上认识到了教学衔接的重要性,但近一半的教师因为各种原因无法把思想转化为现实,23%的初中生物学教师表示“没有考虑过”学生小学科学的学习基础,58.1%的初中生物学教师表示“不太了解、没关注过小学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3)中小学教师衔接交流方面:近50%的中小学教师不熟悉相邻学段的课程标准;64.4%的小学教师熟悉生物学教材,51.6%的中学教师熟悉小学科学教材;55.6%的小学教师和48.9%的中学教师没有进行过互听课和教学交流。小学生问卷调查表明:1)不同学校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差异显著,英特小学的学生兴趣得分最高(10.48),文苑小学得分最少(9.04);2)50%的学生学习习惯很好,可以听从教师讲解;3)学生对科学知识掌握情况在及格和良好水平之间,英特小学得分最高(3.67),东昌路小学得分最低(3.04)。所测5道题目全部答对人数只占21.3%。最后,综合以上研究,结合实际教学,提出中小学的生物学教学衔接问题实施策略,并给出3个关于教学衔接的案例,为中小学教师生物学教学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近年来,为了解决物理层通信的安全问题,许多学者展开了新的技术研究,其中协作中继技术、协作干扰(Cooperative Jamming,CJ)技术和波束形成技术,是目前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案。本文开展基于目的节点协作干扰(Destination Assisted Jamming,DAJ)的不可信中继网络安全速率提升技术研究,沿着“单天线→多天线→多中继”主线,重点研究的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针
网纹草喜高温多湿和半阴环境,对温度特别敏感,冬季温度低于12℃时,网纹草植株叶片会脱落,在低于8℃环境下,网纹草将存在直接冻死的风险,冬季时,网纹草只能在温暖的南方种植或是在温室大棚里种植,不仅增加了网纹草的生产成本,而且限制了网纹草的种植生产范围。本文以‘火焰’网纹草、‘夏莲’网纹草、‘紫安妮’网纹草等3种爵床科网纹草属植物为试验材料,研究低温胁迫下网纹草生长形态、耐寒生理生化指标变化情况,以及
构建简单、灵敏的检测新方法一直是分析检测和传感领域研究的热点。信号扩增策略能够提高检测灵敏度,但扩增过程中通常涉及多种工具酶参与,造成成本增加、操作复杂、产生假阳性信号。级联核酸电路不依赖蛋白酶的功能,通过碱基互补配对规则自主启动信号放大反应,在发展高灵敏度的生物传感技术方法中具有潜在的应用。CRISPR/Cas系统全名为常间回文重复序列丛集/常间回文重复序列丛集关联蛋白系统(clustered
目的:基于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牛奶中含氮掺假物质(氯化铵、三聚氰胺、植物水解蛋白),比较未经处理的掺假牛奶和三氯乙酸前处理后的掺假牛奶建立对应的定量分析模型并比较其差别,建立并优化含氮掺假物质牛奶近红外定量分析模型;同时探究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定量分析花生牛奶成分的可行性。方法:配制不同浓度的含氮掺假物质(氯化铵、三聚氰胺、植物水解蛋白)的掺假牛奶,使用三氯乙酸前处理制备清液。优化不同掺假物质的近红外
H型钢是一种断面复杂的经济实用型钢材,在国计民生的众多领域运用越来越广泛。为了获得具备高强度、机械性能均匀以及良好综合性能的H型钢,如今主要通过超快速冷却改善H型钢的组织,提高力学性能。但由于H型钢的断面形状复杂,在线控冷较易产生腰部残留水和腹板、翼缘等不同部分的冷却不均现象,出现内并外扩变形及腹板浪、裂纹等缺陷,乃至无法进入矫直机进行矫正。针对以上问题,本文采用现场实验和ANSYS有限元模拟相结
单一热源热泵系统在严寒地区应用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空气源低温适应性差、地热源土壤热失衡、太阳能集热器占地面积大等等。为了使热泵系统在严寒地区更稳定、高效、经济的运行,课题组提出了一种能够综合互补利用太阳能、空气能和地热能三种热源的耦合热泵系统。该系统不仅综合了两种及两种以上能源的优势,还能有效弥补单一能源应用方面的局限性问题,通过初步研究发现该系统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和节能性。其中多热源双级压缩中间
在高温下(100-200℃)运行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可以简化燃料电池的水热管理系统、提高Pt电极对CO的耐受性以及加快电极反应速率等优点。作为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HT-PEMFC)的核心组成部分,高温质子交换膜(HT-PEM)的研究备受关注。磷酸掺杂的聚苯并咪唑(PBI)膜在高于100℃无水条件下仍能具备良好的质子传导能力,被认为是最有潜力的HT-PEM。但是,高的磷酸掺杂量在给膜材料带来高的
榆林城,古称上郡城,始建于春秋战国,盛于明清,历史时期地处陕北农牧交错地带和历代长城沿线,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被誉为二水环绕、三山拱翠。从明朝初年设置榆林卫,再到明代中后期因军事形势变化而改建榆林城,前后分别经过三次大规模扩建,即三拓榆阳,榆林城的整体空间结构和布局基本得到确立。清朝时期,地缘结构发生变化,陕北地区由明代北部边疆逐渐内地化,榆林城因而裁卫设府,城池建设只进行了一定的修缮和收缩,最
随着多种新型网络攻击方法层出不穷的涌现,传统的基于已有攻击类型建立检测模型的方法逐渐变得不太适用。深度学习具有强大的复杂函数拟合能力,近些年来,越来越多应用于异常流量检测领域。但同时,目前基于深度学习的异常流量检测方法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检测性能差、准确率低等。本文以提高异常流量检测的准确率为出发点,设计了基于LSTM(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的异常流量检测模型,并利用卷积神经网络对模型进行改进。主
气固两相流在化学工业,农业生产,冶金,食品制造,医药,能源开发,环境保护,等多领域普遍存在,因此能够准确测量气固两相流的流动信息在工业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静电传感器是近年来发展出的一种新型结构的传感器,静电传感器利用固相颗粒固有的静电荷与极板发生静电感应,通过测量极板上的感应电荷获取相关的气固两相流体流动信息。在静电传感器的研究中,由于缺乏对带电粒子的数值模拟以及对测速的相关研究,难以对固相颗粒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