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非金属复合材料在承重骨及骨界面修复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zanz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由创伤、感染、肿瘤及先天性疾病等原因造成的各类骨折和骨缺损日益增多,骨修复材料的需求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但是在现有的生物医用材料中,能够用于承重骨及骨界面修复的材料尤其是无机非金属材料依然比较缺乏。本研究课题针对承重骨及骨界面修复的问题,对两个相关但不同的临床需求展开新型无机生物材料的研究:(1)针对椎体修复手术应用的新型磷酸钙复合骨水泥和(2)面向解决人工髋关节股骨侧界面结合的纳米金刚石涂层材料。在第一部分,可供椎体修复手术使用的可降解磷酸钙骨水泥的研究中,主要针对目前的磷酸钙骨水泥(CPC)注射性差、力学强度低、在体内与自体骨结合较弱等限制其临床应用的问题,拟采用添加大分子聚合物预糊化淀粉和显影剂硫酸钡到CPC骨水泥中,提高其各项物化性能,形成复合磷酸钙-淀粉-硫酸钡体系(CPB),并且测试其体外生物相容性,研究复合骨水泥的成骨性能。同时测试其在中空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和椎体后凸成形术中的应用潜力。在第二部分,研究3例人工髋关节翻修术中获得的人工股骨头和聚合物臼杯内衬样品之间的差异,分析摩擦附着物的组成和形成机制。然后根据研究结论进一步提出纳米金刚石(NCD)涂层作为人工关节界面的设想,研究NCD的表面性质及其对蛋白质吸附和成骨细胞迁移的影响。具体地,首先制备可用于人工髋关节摩擦界面的NCD涂层,探索NCD表面自由能和临界表面能与蛋白质吸附和细胞迁移等生物学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在第一部分用于椎体修复手术的复合磷酸钙骨水泥的研究中,通过测试Zeta电位和淀粉粘度选择合适的淀粉类型,并研究不同固化液对骨水泥力学强度的影响,得到优化成分配比的CPB骨水泥,并测试其固化时间和注射性能、抗溃散能力、表面形貌、相变和体外降解能力;对于CPB骨水泥的生物相容性,利用CCK-8测试材料的细胞毒性,SEM观察成骨细胞在骨水泥表面的粘附行为,并分别测试细胞溶血和内毒素含量。并进一步测试淀粉结构和糊化改性对复合骨水泥性能的影响,以及复合骨水泥在体外中空椎弓根螺钉固定模型和羊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模型中的弥散效果和力学增强作用。在第二部分的研究中,首先从临床采集翻修病人的失效假体,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原子力显微镜(AFM)和X射线衍射(XRD)分别研究人工关节金属股骨头和聚乙烯内衬表面摩痕及附着物的成分组成和形成机理。进一步考察金刚石涂层用于人工关节的生物学性能。利用微波增强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MPCVD)制备纳米金刚石(NCD)和亚微米金刚石(SMCD)涂层,并采用H2、O2、NH3气体等离子体处理涂层表面,获得不同表面基团和特征的金刚石涂层。通过SEM和AFM对金刚石涂层的表面形貌及粗糙度进行表征,利用XPS分析涂层的表面化学组成。通过接触角测量,计算不同表面处理的NCD涂层表面能;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纤维连接蛋白在不同表面能的NCD涂层上的吸附情况,使用预染色的成骨细胞团研究不同表面能的NCD涂层上细胞的迁移速率。结果:第一部分的研究结果显示,复合CPB骨水泥具有良好的注射性、抗溃散性能和自固化性能,力学性能良好,SEM和XRD分析发现CPB骨水泥固化后的主要成分逐渐转变为羟基磷灰石(HA),其体外降解性能优于纯CPC骨水泥;CCK-8测试发现其无细胞毒性,成骨细胞能够在其表面粘附、铺展和增殖,溶血试验显示CPB组不会引起溶血,内毒素含量也低于行业标准。进一步研究表明,淀粉预糊化处理后可以显著改善复合骨水泥的物化和力学性能。CPB可通过空心椎弓根螺钉向周围弥散,并表现出力学增强效果;在羊椎体骨质疏松骨折模型中,CPB可在松质骨中弥散,恢复椎体高度,并具有一定的力学增强作用。第二部分的研究显示,翻修取下的人工关节表面的附着物不仅含有变性的蛋白质,而且还含有一定比例的聚合物粒子。分析表明提高人工关节摩擦界面抗磨损性能的方法之一是提高材料表面的硬度。在此基础上设计纳米金刚石(NCD)涂层用于髋关节股骨侧假体表面。NCD经不同等离子体处理后,分别在表面形成-H、-OH和-NH2基团(分别命名为NCDH、NCDO、NCDN)。XPS测试表明各基团的存在;SEM和AFM结果显示经过等离子体处理的NCD涂层表面形貌和粗糙度基本不变。接触角测试证明亲水性遵从NCDH<NCDN<NCDO这一规律,表面自由能和临界表面能也符合这一规律。细胞迁移实验显示,成骨细胞团在NCDO和NCDN上的铺展和迁移与NCDH相比,表现出更加快速的迁移速度和更均匀的铺展。结论:(1)本文设计的复合磷酸钙-淀粉-硫酸钡体系的骨水泥CPB,显影性能高、注射性和抗溃散性能良好、力学强度高、可生物降解、体外细胞生物相容性良好,在中空椎弓根螺钉固定模型和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模型中弥散性能良好,具有一定的力学增强作用,能够满足临床骨缺损治疗的需求,在承重椎体修复例如椎体后凸成形术上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2)对翻修取出的失效人工髋关节的摩擦界面的研究表明,可通过提高材料表面的硬度减少人工股骨头和聚合物内衬在体内的磨损。设计可用于人工髋关节股骨侧假体表面的NCD涂层,发现表面自由能(或临界表面能)与成骨细胞迁移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表面能较高的NCDO和NCDN明显比表面能低的NCDH更有利于成骨细胞迁移。这些信息将为设计用于人工关节表面的无机非金属材料提供重要信息。
其他文献
学位
孔隙度和渗透率是评价储层储集性能和渗流特征的重要参数,也是当前储层挖掘产能和提高采收率的关键。通常而言,孔渗可通过岩心实验获取,但由于取心成本较高,取心数量有限,无法刻画整个储层的孔渗特征。相比于“精而不全”的岩心实验数据而言,测井数据包含的储层信息比较全面,但却不够精准。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中段上古生界盒8段储层是典型的致密砂岩储层,孔喉结构复杂,在以往储层物性评价工作中,利用已有模型和测井解释方法
资金的有效融通是经济有效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网络借贷利用信息技术大大拓展了资金流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覆盖了传统金融机构和传统金融服务未能有效覆盖的群体和领域,极大提高了资金流通的效率和效益,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与传统金融服务类似,网络借贷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所蕴含的风险也日益显露,随着网络借贷风险的集中性爆发,网络借贷的监管程度日益加深,监管措施亦逐步增多。从我国目前的监管实践和国际监管经
根据Wind数据终端显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全国已发公募产品的基金管理公司达131家,管理基金数量共5060只,管理规模总计13.01万亿,规模较2017年年末增加1.4万亿。其中非货币理财基金资产规模总计4.86万亿,较2017年年末增加0.38万亿。基金投资逐渐成为各类投资主体进行理财的主要渠道之一。巨大的发行规模深刻改变了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的结构,也使得机构投资者对于我国证券市场有
噪声背景下对信号进行提取是信号处理领域的研究热点,在移动通信、雷达以及水下声呐等无线系统中具有着广泛且重要的应用。传统的信号检测受中心极限定理的影响通常假设背景噪声服从高斯分布。然而理论研究和实验测量结果表明,这个假设并不总是有效的。很多应用场景的背景噪声会出现大幅的异常值,在时域上表现出脉冲特性,在分布上表现出“拖尾”的非高斯行为。这种脉冲特性和非高斯行为表明高斯分布不再是拟合噪声数据的适用模型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技术,初步探索发现药物化瘀通便汤与疾病慢传输型便秘(STC)之间的相关生物过程,其中包括PI3K/AKT/mTOR信号通路;通过体内实验,检测观察化瘀通便汤对复方地芬诺酯诱导的慢传输型便秘大鼠结肠Cajal间质细胞的影响以及对自噬相关蛋白的调控,基于PI3K/AKT/mTOR信号通路探讨化瘀通便汤对STC大鼠的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论文一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化瘀通便汤治疗慢传输
背景目前,肥胖人数在世界范围内大量增加,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肥胖患者被认为体内处于慢性低度炎症状态。IκB-α/NF-κB炎症信号通路,可以被游离脂肪酸等物质激活,介导下游炎症因子的过量表达,其在肥胖小鼠的胰岛素抵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NLRP3炎症小体可引起下游炎症因子的表达增加,引发NF-κB被磷酸化激活,其转移进入细胞核内,进一步刺激炎症因子的过度释放。肥胖个体内胰岛素作用的靶组织中炎症因子
信息系统安全关乎国家安全。私钥与公钥密码体制是信息系统安全机制的核心。因密码体制中计算复杂且密钥信息敏感,信息系统的安全机制多以协处理器硬件芯片的形式来实现密码体制功能。目前需要对信息系统安全机制中的密码芯片作高难度计算的性能高效化的研究,而素域模除运算作为公钥密码ECC和RSA中最复杂、最耗时,难度最高的基本运算,其高性能的实现自然成为重点研究目标之一。另一方面,密码芯片在信息系统安全机制中处于
现代职业教育融资风险产生于融资主体的融资行为和活动,融资风险的生成与治理困境是问题研究的逻辑起点,从治理主体的视角探讨现代职业教育融资风险治理,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融资风险治理秩序之大本和达道。本研究基于多学科理论,在复杂性范式指导下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德尔菲法、跨学科研究法,重点追问现代职业教育融资风险和治理困境“是什么”、考量现代职业教育融资风险“为什么”要治理,以及解答现代职业教育
中国碳达峰与碳中和战略涉及深度社会经济发展转型,以期实现低碳甚至零碳排放的增汇目标。土壤碳库是全球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加土壤碳汇是实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有效措施。目前不同区域尺度土壤有机碳的固存特征已有较多报道,但对引起土壤固碳能力变化的驱动因子解析以及不同驱动因子的相对贡献率仍了解不够,阻碍了对不同土壤类型、植被覆盖度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时空演变特征的准确评估。此外,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了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