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公平正义是法律追求的价值目标。2009年《侵权责任法》出台后,其第24条的规定被学界称为公平责任条款,公平责任是指:受害人和行为人对损害的发生都没有过错的,法官可以依据实际情况,判定由双方分担损失。该条款是公平正义这一理念在法律条文上的具体化,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社会的和谐发展。但与此同时,学术界和实务界对公平责任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尤其是司法实践中关于公平责任适用出现的滥用错用问题,主要包括适用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平正义是法律追求的价值目标。2009年《侵权责任法》出台后,其第24条的规定被学界称为公平责任条款,公平责任是指:受害人和行为人对损害的发生都没有过错的,法官可以依据实际情况,判定由双方分担损失。该条款是公平正义这一理念在法律条文上的具体化,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社会的和谐发展。但与此同时,学术界和实务界对公平责任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尤其是司法实践中关于公平责任适用出现的滥用错用问题,主要包括适用主体范围过宽、法条适用情形不明确、因果关系判断标准不统一、精神损害赔偿是否应排除在外等,导致一些案件的判决没有体现这一条款的价值。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将会造成司法判决不统一的负面影响,公平正义的理念也就无法得到体现。本文从公平责任的理论发展入手,着重分析公平责任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限制其适用条件的建议。文章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数据分析的视角切入,通过典型案例的判决分析出公平责任适用中的突出问题;第二部分,对公平责任适用主体进行分析,通过对行为人、受益人、案件关联人的概念进行界定,对公平责任的适用主体进行限制,明确适用主体的范围;第三部分,对行为人与受害人双方都没有过错进行探讨,讨论公平责任与过错责任原则以及无过错责任原则的区别,提出在适用公平责任时要排除过错情形和无过错情形,在案件的审理中要规范性适用法律条文;第四部分,介绍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主要因果关系学说,并对其进行评析,从中找出适合公平责任的因果关系认定标准;第五部分,分析理论界和司法判决中是否支持精神损害赔偿在公平责任中适用的观点,认为公平责任的补偿范围不应包括精神损害赔偿。
其他文献
2014-2015年间,在“偿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办法实施、金融市场整体回报走低、以及寿险公司急于短期盈利的三重因素叠加下,出现了以资产驱动为经营风格的寿险公司。此类公司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生产企业专注于成本转变,从生产,销售转向一体化物流领域。为了降低制造业务运营的总成本,我们加强物流成本控制与管理,发掘生产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提
深度模型对计算和存储资源需求的不断升级,逐渐成为制约其落地于资源受限节点的桎梏,并由此引发了学界和业界针对深度模型压缩优化研究的热潮。在研究初期,研究人员分别从低秩分解、权重剪枝、权重量化、知识蒸馏、创建紧致网络等不同角度展开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效。随着研究不断深入,研究人员逐渐认识到之前的研究方案之间存在一定的可融合性,可以通过“扬长避短”达到更好的压缩成效。在现有模型压缩方法中,权重剪枝通过不
改革开放至今已经40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经济发展速度让世界瞩目,2018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900,309亿元。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我国目前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农业国和第二大服务业国。民营企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创造了经济总量约60%的GDP,还贡献了约50%的税收,同时,还为社会提供了约80%的就业岗位,可见,民营
民营非上市企业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生力军,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的压力持续的环境下,在资产管理方面也遇到了新的挑战:一些项目由于宏观经济的不景气,盈利前
生物地理学优化算法是受生物地理学迁移模型而形成的一种新兴的进化算法,因其与众不同的迁移机制,使其具有较强的信息共享性能,能较好地利用群体的信息。然而传统的基因迁移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投入了大量时间、精力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行业因此得到了快速发展,高速公路与铁路尤为明显。但在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地质灾害经常与其相伴而生,尤以滑坡为代表。现如今国家提倡生态修复,对于一些滑坡及边坡需要有效的治理来恢复生态环境。本文以它哇1号滑坡为例,收集滑坡所在区域地质环境条件资料,在研究区现场进行勘察及调查、描述滑坡地形地貌和工程特征、分析滑坡成因机制的基础
现在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为新常态状况,供给侧改革的战略部署主要任务就是化解在产能过剩与消费结构升级中出现的矛盾,以加快供给侧产业的转型升级和产业的机构优化来应对和适
基于公钥的关键字可搜索加密方案是由Boneh等人在2004年首次提出的,它能够允许用户对来自第三方的加密数据进行关键字搜索。在一个公钥可搜索加密方案中,用户通过自己的私钥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动力电池的需求,而典型负极材料的工作性能已近乎达到理论极限。为满足工作性能需求,新型负极材料的发展与应用未来可期,开展其生态环境影响的量化评估与生态设计分析,是实现负极材料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研究首先针对中间相炭微球(MCMB)、钛酸锂(LTO)和硅碳(Si/C)三类新型负极材料,采用生命周期分析方法(LCA)开展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通过公开数据库,文献检索,企业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