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九十年代文化散文的审美特征——以余秋雨、张承志、史铁生散文创作为中心

来源 :宁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ng200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余秋雨、史铁生、张承志三位代表文化散文不同路向的作家散文创作为中心,以文化、理性和感性及其三者之间关系为切入点,研究探讨九十年代文化散文的整体审美特征。力求以一种结构化的认识,对文化散文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建立在这底蕴之上的深刻的理性追求和独特的诗性光辉进行深入分析和描摹。
  全文分五部分进行论述:
  引言部分:从文化散文兴起的背景入于,然后通过对文化散文创作的不同路向及其主要特征的梳理,认为以这三种路向的代表作家即余秋雨、史铁生和张承志的散文创作为中心进行研究,能够使本文直接并深入地抵达文化散文审美特征的核心。最后,开宗明义地指出了本文的研究重点及主要观点,即:九十年代文化散文依靠文化的核心使得理性和感性交互溶融,使其获得了基于文化底蕴之上的深刻理性追求和独特诗性光辉这一整体性的审美风范。
  第一章:九十年代文化散文的文化底蕴。在对文化的历时性和共时性进行简要分析之后,认为文化在文化散文当中以人文精神的面貌呈现出来,并且从三个方面构成了文化散文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一,文化散文作家们以自己的笔墨从不同的侧面对现实文化人格进行了批判与反思,试图塑造健全的文化人格;其二,文化散文以人性之光烛照悠久的中华文化源流,反思并清理了民族文化源流当中的善恶美丑;其三,面对九十年代精神"沙化"的危机,文化散文作家激流勇进在散文创作中,实现了对于文化理想这一精神力量最高境界的追寻与弘扬。
  第二章:九十年代文化散文的理性追求。通过对理性的分析,认为对于现代理性而言,自由精神是其核心,科学精神是其思维方式,而投身现实、批判现实则成为其价值实现方式。而九十年代文化散文的理性精神也体现在这三个方面:首先,在整个文化散文文本当中,不仅表现出对文体自由肯定与突破,也表现出强烈的作家个人风格,体现了对个性自由的热情肯定;其次,文化散文作家以其自身的丰富学识,将专业知识和逻辑思维熔铸在其文本之中,体现出文化散文的知识性和逻辑性,凸显出文化散文的理论色彩和理性气势;最后,身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文化散文作家以清醒的批判眼光和强烈的入世精神,积极地参与了社会精神文化的普及与提高,拒斥着现代文明的变异,实现了理性批判现实的价值旨归。
  第三章:九十年代文化散文的诗性光辉。从对感性的分析入手,探讨了感性和理性、感性和文化之间的关系,认为这种感性体现在九十年代文化散文当中,是一种浸润了创作主体感性意识的诗性特质。具体来说,从创作主体的感性空间和情境来看,文化散文作家以主体心灵映射审美客体,体现为一种物我两忘、情景交融的诗意境界;而从创作主体的感性符号和表达方式来看,文化散文作家是置身特定文化语境的个体,其文本的诗性表达就体现为特有的意象和象征手法的运用;同时,对于精神家园的追寻是人类永久的命题,文化散文以自身的感性体悟和诗性情怀,孜孜关心着彼岸存在,诗意地描摹出终极关怀的色彩。
  结语:九十年代文化散文以文化为基础,交融理性与感性,成就了自身基于文化底蕴之上的深刻理性追求和独特诗性光辉这一具有整体意义的审美特征。
其他文献
法国形象学学者达尼埃尔-亨利·巴柔对“他者形象”作了下述定义:“一切形象都源于对自我与他者,本土与异域关系的自觉意识之中,即使这种意识是十分微弱的。因此,形象即为对两种类型文化现实间的差距所作的文学的或非文学的,且能说明符指关系的表述。”①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类型,两个国家相互之间存在着十分强烈的本土与异域关系的自觉意识。和许多西方国家一样,在历史和文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美国文化
学位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在中国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理论的发展实践过程中取得了不可忽视的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开拓了文学理论的批评空间。作为一种文学批评形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以自身独特的身份言说得到了大众的认可,取得了一定的言说空间。但同时,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其自我发展的过程中也表现出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境,在较大程度上阻碍了理论建设的完整性和科学性。我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源于对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资源
学位
抗日战争时期,重庆话剧演出空前繁荣,广泛普及,为创造中国话剧的“黄金时代”作出了巨大贡献。国泰大戏院是战时重庆乃至整个中国剧场一颗璀璨的明珠,自1937年至1943年,共演出话剧达94出,其中传世之作甚多。当时中国第一流的编剧、导演、演员,大多在国泰留下了他们辛勤耕耘的足迹。其话剧演出活动之所以能够在山城重庆独领风骚,蔚为壮观,是与多种因素分不开的:战前重庆话剧运动奠定的基础、战时戏剧人才荟萃山城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能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并开创一个新文学流派的作家并不多。而孙犁则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位。从40年代至今,孙犁的小说更是以其对美的追求而令人常读常新。但既有的研究习惯于对其创作风格、审美追求、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人物形象尤其是女性形象等方面进行阐释,虽然时有进展,但一直缺乏理论、视角与方法方面的更新。本文试图从生态美的角度对孙犁的当代小说进行阐述,以期
学位
期刊
期刊
期刊
新中国成立后,在共产党领导下翻身解放的革命志士,不约而同地以极大热情投枪执笔,追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一大批形式多样、内容精彩的革命自传在上世纪50年代缤纷问世,不仅印证了"人民创造历史"、"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史学观,而且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人的思想,激励过无数的青年志士。在庆祝建国60周年的时候,人们就想起了《把一切献给党》的作者吴运锋。这本自传发行500余万册,并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为那个时代鼓舞青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