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应用超声分别测量脑卒中后伴和不伴吞咽困难患者的吞咽运动相关参数,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探究超声对卒中后吞咽困难的评估价值;2.利用超声比较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治疗前、后吞咽运动相关参数及真、假性球麻痹患者康复效果,探讨超声评价卒中后吞咽困难的实用性。方法第一部分:脑卒中患者60例,依照入组条件30例有吞咽困难者记为实验组,30例吞咽功能不受累者记为对照组。要求患者采用空咽运动,使用超声检查对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动态观察、保存图像:⑴舌肌厚度及运动:舌厚度、舌运动幅度、运动时间及平均速度(后三项针对于M型超声中舌运动曲线上升阶段);⑵舌骨运动:舌骨与甲状软骨间的最大距离、最小距离、所需时间,计算缩短距离、缩短率;舌骨、下颌骨间的最大距离、最小距离、所需时间,计算缩短距离、缩短率;⑶咽侧壁:运动幅度、运动时间。记录所有吞咽运动参数,将所得参数进行统计学处理。第二部分:选取卒中后伴吞咽困难者20例。依照入组条件20例患者中包括真、假性球麻痹各10例。治疗效果评估标准采用洼田氏饮水试验(WST)。所有患者在治疗前1天使用WST进行吞咽功能评级;应用超声观察空咽过程中舌肌厚度及运动、舌骨运动、咽侧壁运动并存图;全部患者进行为期21天的康复训练后,再次使用WST对受试者吞咽功能评级,应用超声观察相关吞咽运动指标。测量、记录、整理、分析全部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第一部分:⑴两组在年龄、性别、NHISS评分、MMSE评分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⑵舌肌厚度及运动:舌厚度对照组(46.992±3.868mm)明显大于实验组(42.354±4.733mm),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舌运动幅度、所需时间、平均速度依次为1.575(0.120)cm,0.333(0.316)s、5.502±2.170cm/s,对照组分别是1.622±0.392cm、0.191(0.149)s、6.966±2.289cm/s,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⑶舌骨运动:a.对照组舌骨与甲状软骨间的缩短距离、缩短率是10.865±1.706mm、0.398±0.048高于实验组8.108±1.751mm、0.335±0.06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需时间实验组(2.144±0.347s)长于对照组(1.400±0.361s),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实验组舌骨到下颌骨之间的缩短距离、缩短率、所需时间分别是9.858(3.106)mm、0.237(0.064)、2.491±0.467s,对照组为13.489(2.965)mm、0.329±0.065、1.623±0.322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⑷咽侧壁:实验组运动幅度为1.327±0.216cm,对照组为1.599±0.254cm,二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所需时间为0.625±0.161s,对照组是0.510±0.128s,两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部分:1.⑴WST评价治疗前吞咽功能Ⅰ、Ⅱ级总占比率明显高于治疗后;⑵舌肌厚度及运动:治疗前、后舌厚度分别为46.619±3.634mm、48.709(5.496)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3);治疗前后的舌运动幅度、所需时间、速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⑶舌骨运动:a.治疗后舌骨与甲状软骨之间的缩短距离变化(P=0.003)、缩短率变化(P=0.009)、运动时间变化(P=0.0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治疗后舌骨到下颌骨之间的缩短距离(P=0.001)、缩短率变化(P=0.0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运动时间(2.350±0.372s)明显长于治疗后(1.611±0.305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⑷咽侧壁:运动幅度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治疗前运动时间长于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2.⑴真、假性球麻痹两组在性别、年龄构成、MMSE、NHISS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⑵WST评价治疗前后真、假性球麻痹患者治疗前后吞咽功能Ⅰ、Ⅱ级总占比率的差值分别为25.00%、37.5%;⑶比较真、假性球麻痹治疗前后舌运动幅度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8),余吞咽功能参数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⑴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的吞咽功能可以通过超声评估;⑵舌肌厚度及运动、舌骨运动、咽侧壁运动可作为超声评估吞咽困难的良好指标;⑶超声可评估卒中后吞咽困难的严重程度及康复效果,说明超声评价吞咽困难中的实用性;⑷舌运动幅度可能是区分真、假性球麻痹康复效果的有意义指标;舌厚度、舌运动速度及时间、舌骨运动、咽侧壁运动不能作为超声区别真、假性球麻痹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