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烟与戒烟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影响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niao16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吸烟是膀胱癌最肯定并且可干预的危险因素,而诊断时不同的吸烟特征是否会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肿瘤特征产生影响尚无一致结论,诊断时不同吸烟特征以及诊断后戒烟对肿瘤复发的影响亦存在争议。研究目的:研究诊断时的吸烟特征与NMIBC患者肿瘤特征的相关性;探究诊断时吸烟特征对NMIBC肿瘤复发的影响;研究诊断时当前吸烟的NMIBC患者于诊断后戒烟对肿瘤复发的影响;验证影响NMIBC肿瘤复发的其他临床病理因素。材料与方法:收集于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就诊的原发性NMIBC患者的临床病理基础信息,并且通过电话随访的方式收集患者关于吸烟特征的信息。通过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NMIBC患者诊断时吸烟特征(吸烟状态、吸烟类型、吸烟强度、开始吸烟年龄、烟龄、吸烟指数、诊断前戒烟时间以及二手烟暴露与否)与肿瘤特征(病理分级、临床T分期、肿瘤大小、肿瘤数量以及危险度分组)之间的相关性。运用Kaplan-Meier法描画生存曲线,并通过Log-Rank法进行差异分析,评估诊断时吸烟特征、诊断后戒烟以及其他临床病理因素对NMIBC肿瘤复发的影响。最后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影响NMIBC肿瘤复发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研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47名NMIBC患者,中位随访期为32.0(95%CI:29.4-34.6)月,其中男性患者274名,女性患者73名。根据NMIBC诊断时不同的吸烟状态将患者分为不吸烟者107名(30.8%),既往吸烟者62名(17.9%)和当前吸烟者178名(51.3%)三组。研究结果显示NMIBC诊断时不同吸烟状态间的病理分级(p=0.158)、临床T分期(p=0.412)、肿瘤数量(p=0.313)、肿瘤大小(p=0.213)和危险度分组(p=0.3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当前吸烟者中,吸食除香烟外的其他类型烟草(水烟、旱烟)的患者罹患高级别NMIBC的风险可能比只吸香烟的患者高(p=0.058)。不同吸烟状态的NMIBC患者的肿瘤复发风险无差异(p=0.324),进一步分析各吸烟状态下的吸烟特征对肿瘤复发的影响发现,在既往吸烟的NMIBC患者中,诊断前的戒烟时间显著影响肿瘤的复发(p=0.047),诊断前戒烟时间≥15年的既往吸烟者肿瘤复发的风险是戒烟时间<15年患者的0.309倍(95%CI:0.097-0.985)。其他吸烟特征对NMIBC肿瘤复发的影响虽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吸烟者、当前吸烟者和既往吸烟者中,可观察到短时期吸烟患者肿瘤复发的风险比长时期吸烟患者更小的趋势,而少量吸烟和大量吸烟患者之间的肿瘤复发风险无差异趋势。在NMIBC诊断时的当前吸烟者中,诊断后戒烟对肿瘤复发无显著影响(p=0.379)。其他临床病理因素对肿瘤复发的影响的分析结果显示,膀胱癌家族史与肿瘤危险度分组是NMIBC肿瘤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有膀胱癌家族史的NMIBC患者肿瘤复发的风险是无家族史患者的2.405倍(95%CI:1.033-5.601,p=0.042);中危患者肿瘤复发的风险是低危患者的2.458倍(95%CI:1.211-4.990,p=0.013);高危患者肿瘤复发风险是低危患者的3.306倍(95%CI:1.734-6.303,p<0.001)。研究结论:NMIBC诊断时患者的吸烟状态与肿瘤特征之间无显著联系,在当前吸烟者中,吸食无滤嘴烟草的患者罹患高级别NMIBC的风险可能比单纯吸香烟的患者高;NMIBC诊断时的不同吸烟状态患者之间的肿瘤复发风险无显著差异,仅在既往吸烟者中,与诊断前戒烟时间<15年者相比,戒烟时间≥15年能够降低肿瘤复发风险;NMIBC诊断前短时期吸烟患者的肿瘤复发风险可能较长时期吸烟者更低,烟龄对肿瘤复发风险的影响比吸烟强度大;NMIBC诊断时的当前吸烟者诊断后戒烟对肿瘤复发无影响;膀胱癌家族史以及危险度分组是NMIBC肿瘤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卵巢癌术后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影响因素,构建其风险预测模型并予以评价,为降低卵巢癌术后VTE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2008年10月至2020年6月术后发生VTE的67例卵巢癌患者,与同期影像学明确术后未发生VTE的10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通过绘制ROC曲线,评估该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1、单因
目的:本文旨在回顾性研究105例晚期浆液性卵巢癌患者术前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联合癌抗原125(CA125)与其生存情况的相关性,探讨LMR联合CA125在晚期浆液性卵巢癌中的预后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6月-2019年6月该时间段中在甘肃省人民医院行初次肿瘤细胞减灭术的卵巢癌患者的病案资料,对符合本研究条件的105例晚期浆液性卵巢癌患者的病案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术前淋巴细胞计
目的:分析不同肥胖指标与胃癌术后并发症间的关系。方法:第一部分采用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20年5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肿瘤外科住院收治的570例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根据术前BMI将患者分为低体质量组、正常组、高体质量组,分别记录三组患者术前临床病理及血液指标等情况,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及围术期死亡等资料,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BMI是否为胃癌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第二部分
目的:1.评估术前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PNI)、控制营养状态(Controlling Nutritional Status,CONUT)、那不勒斯预后评分(Naples Prognostic Score,NPS)三种营养评分系统与胃癌根治性切除术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2.对比三种营养评分系统,确定预测胃癌根治性切除术患者5年预后生存的最佳
目的:通过研究临床病理因素与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探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其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收集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自2015年01月至2020年08月因子宫内膜癌住院并行子宫内膜癌全面分期手术的268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患者的临床病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利用R软件构建预测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列线图模型,评估预测模
目的:探索cN0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建立可对其进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概率预测的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1日至2020年7月31日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进行治疗的192例cN0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根据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情况将患者分为转移组及未转移组。使用R 4.0.3软件中的rms包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应用逐步回归的方法通过比较
中新世作为标志着南极洲冰盖的建立与现代生物群落建立的重要过渡期,对该时期的古气候和古大气CO2浓度重建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中新世的古大气CO2浓度重建结果面临着精度低、分辨率不高的问题,地球化学与古植物学的重建结果在100-500 ppmv不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古植物学与多学科的交叉势在必行。随着新方法新模型不断涌现,对已有古大气CO2重建成果的植物群进行重建数据的更新是十分有必
背景: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是肿瘤细胞内的微卫星由于重复单位的插入或缺失而导致其长度发生变化。研究表明,MSI与肿瘤发生及预后密切相关;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微卫星高度不稳定的胃癌具有良好治疗效果。目的:研究微卫星状态与胃癌预后及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研究免疫检查点抑制对微卫星高度不稳定胃癌患者的疗效,再筛选免疫相关基因和免疫细胞,建立MSI胃癌免疫相
研究目的:肝细胞癌(HCC)术后的复发率高达70%以上,研究证实微血管侵犯(MVI)是HCC术后早期复发和整体生存期缩短的高危因素之一。术前预知HCC的MVI风险将有助于制定HCC患者术前和手术治疗方案,最大程度降低HCC术后复发风险。但由于MVI是HCC的一种微观侵袭转移,目前MVI只能通过术后病理确诊。现阶段尚无术前预测MVI的统一共识和指南,因此建立一个简易而相对准确的术前MVI预测方案是十
研究背景:新辅助治疗在乳腺癌综合管理中的应用愈加广泛。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后获得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 complete response,pCR)与更好的预后密切相关。现有多项研究显示,免疫炎症指标如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率(PLR)、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率(LMR)、中性粒细胞与单核细胞比率(NMR),与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后pCR可能相关,但目前的研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