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针对北方地区的全透水沥青路面结构耐久性和适用性进行相应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1)根据现有研究成果结合北京地区降雨条件进行全透水沥青路面结构的设计;并针对全透水沥青路面不同结构层选用不同的透水性材料:透水面层材料选用透水沥青混合料,透水基层材料选用多孔级配碎石、多空水泥稳定碎石、多空水泥混凝土;(2)进行室内原材料性能检测和配合比设计,并针对透水沥青混合料和多空水泥稳定碎石材料进行冻融循环试验,模拟北方地区冬季两种透水材料的抗冻性能;(3)根据所设计的全透水沥青路面结构和级配铺筑试验路,利用ALF设备对其进行15000.0次加速加载试验,研究不同结构的耐久性能和适用性能。本文通过对上述三方面内容的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通过结构设计选定了三种全透水沥青路面结构和一种半透水沥青路面结构;即:A结构:透水沥青混合料+多空水泥混凝土+级配碎石;B结构:透水沥青混合料+多空水泥稳定碎石+多空水泥稳定碎石;C结构:透水沥青混合料+多空水泥稳定碎石+级配碎石;D结构:透水沥青混合料+多空水泥混凝土+密实型水泥稳定碎石。(2)通过设置浸水冻融循环试验组和湿冻循环试验组对照试验,模拟多空水泥稳定碎石材料在实际工程环境中的抗冻性能。研究表明,两种状态下的冻融循环试验对其渗水性能影响不大,但对其力学性能则有较大的影响:浸水冻融组试件的抗压强度与湿冻组试件的抗压强度相比降低了 15.09%,而劈裂强度则相对降低了 28.57%;通过对试件质量损失和力学性能降低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认为冻融循环后试件表层不断剥落导致的质量损失是造成其力学性能降低的重要原因。(3)经过150000次浸水加速加载试验,分别得到了四种结构的车辙深度、路表弯沉、路基沉降量等数据。四种结构的车辙深度:C结构>B结构>D结构>A结构;路表弯沉值:C结构>B结构>D结构>A结构;路基沉降量:B结构>C结构>A结构>D结构。通过对比150000次浸水加速加载试验后的车辙深度数据和弯沉数据表征四种透水铺装结构的承载能力,即A结构最好,B结构和D结构次之,C结构最差;而通过路基沉降数据可以认为:砂砾土路基要优于灰土路基和粉土路基,推荐在全透水路面修筑时采用砂砾土路基,并在路基和基层间设置反滤土工布。(4)经过150000次浸水加速加载试验可以认为:半透水沥青路面结构的承载能力普遍优于全透水沥青路面结构;同时在三种全透水结构中,A结构的承载能力最好。结合沥青路面设计标准可推荐路面承载能力较强的A结构和D结构用于机非混合道路面和停车场铺装,而B结构和C结构可推荐用于人行道、广场铺装以及小区内部道路等轻载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