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对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影响研究——以“一带一路”国家为例

来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xiang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大力推进,“数字一带一路”的也逐渐展现出一幅幅实景。“数字一带一路”是数字化赋能“一带一路”的战略性实践,也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抓手。同时,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数字经济不仅贯穿全球价值链从上游到下游的全部阶段,也对产业链、创新链的格局带来了重要影响。随着网络和新一代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国家融入全球生产网络。在此背景下,本文将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探究“一带一路”33个国家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各国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当前“一带一路”国家一定程度上具备发展数字经济相应的配套设施,增长趋势日益凸显,但总体数字化发展并不突出,并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发达国家的价值链参与度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通过对现有研究和理论的分析,本文从产业和国家两个层次阐述了数字经济对产业价值链和一国全球价值链升级的机制。现有理论和文献表明,发展数字经济能够降低制造业从生产活动的成本,并带来价值增值,同时提高服务业的价值链参与度;发达国家在发展数字经济、推进价值链升级上有先发优势,发展数字经济可能会加剧发展中国家数字化资源的分配冲突。总的来说,数字经济的发展能够实现一国价值链的升级,推动一国向全球价值链上游发展,提高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整体地位。鉴于数字经济含义比较宽泛,世界各国对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和逻辑也各有不同,而世界范围内迄今仍没有一种比较规范、普遍化的指标体系来反映数字经济的真正含义,因此本文在对“一带一路”国家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时,结合一些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指标,参考其他学者的研究方法,通过比较数字基础设施、数字创新环境和数字产业发展水平,构建了衡量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指标。通过实证分析,本文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能够显著提高一国全球价值链地位和价值链参与度,推动一国产业整体向价值链上游攀升,实现全球价值链的升级;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发达国家价值链升级的作用更加显著,而对发展中国家价值链升级提出挑战;同时,一国发展数字经济能够提升该国制造业和服务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后向参与度。最后,本文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政府应当加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以提升总体信息化发展水平,同时应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促进数字经济合作的实践探索。本文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考察数字经济时代以及数字“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一带一路”主要国家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和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表现以及数字经济对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影响,为“一带一路”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提高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加快数字化转型、提高价值链地位提供实证检验和理论支持。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贸易经济发展迅速。作为世界贸易大国,中国主要向国外输出高耗能、低附加值产品,出口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伴随着二氧化碳的排放。当前中国的碳排放水平高居不下,位于世界首位。此外,由于世界各国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已加剧全球性气候变暖,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减少碳排放,解决全球变暖导致的频繁灾害问题,国际社会提出20世纪下半叶实现全球碳中和的长远规划。作为世界上主要的碳
学位
“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提升中国产业承接能力,促进产业创新发展。但是面对西方国家(地区)的“再工业化战略”和越南印度等国家(地区)的低端行业“分流”的“双重挤压”以及中美战略对峙的严峻的外部环境,如何避免中国“产业空心化”,同时加强产业承接能力成为当下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从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测算方式和影响因素三个角度对已有文献进行了梳理,发现目前文献对产业转移的测度多采用出口数据和传统产值口径,这些
学位
人类社会正在步入以数字化为主的数字经济时代,以数字化信息和技术为关键的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的活动空间,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信息通信技术逐渐向各经济领域扩散。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产品、行业及经济体之间的竞争进行创新,其对全球范围内的贸易模式的影响促进了新型贸易模式——数字贸易的形成。尽管如此,在全球数字贸易积极发展的背后也涌现一系列问题。各经济体关于数字贸易规则和主张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学位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如何提升中国城市的创业水平对我国经济显得越来越重要,同时这也是中国经济结构性改革和产能升级的一个重要方面。“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顺应了时代的趋势,有利于全球的经济与政治一体化,倡议提出之后,许多国家积极参与响应,投入到“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建设中来,加快了经济要素的流通和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国家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频繁,中国和其他沿线国家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共同为打造开放
学位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的贸易发展迅速。经济开放程度的提高促进了中国产业结构的变迁,很多劳动力有了更多择业选择,从农业部门转移到非农业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在经济开放的同时,我国持续地追求改善人口素质,然而,农村儿童的发展一直是我国基础教育的薄弱环节,教育问题十分重要。农村儿童作为一个庞大的群体,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出现了一些分析儿童生存状况,特别是辍学问题的研究。所以,本文在
学位
贸易与环境的关系一直是国际经济学的热门课题,回顾我国发展历程,最初我国实行出口导向战略,以粗放型加工贸易为主,形成以外延型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增长方式,极大的依赖生产要素量的投入。在早期,凭借人口大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嵌入全球价值链推动了工业发展,但一定程度也导致我国成为发达国家的“污染避难所”,牺牲了环境效益。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明显短板,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各类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学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关税等传统的贸易壁垒被不断被削减,据世界银行统计,世界加权平均关税不断降低,至2010年仅为2.69%,故难以通过关税的进一步削减来使全球贸易扩张。在此背景下,阻碍贸易进一步发展的复杂海关程序和不透明贸易政策等措施逐渐被重视起来。在WTO在2014年通过《贸易便利化协定》后,世界各国积极进行贸易便利化建设,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贸易便利化的提升会导致出口规模的扩大,然而徐明君和
学位
面对2020年新冠疫情的冲击,全球经济出现了停滞甚至倒退,各国为恢复本国经济发展纷纷降低利率,甚至出现负利率情形,其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利率政策对世界利率水平的影响巨大。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3月3日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降低50个基点;3月14日降低100个基点至0-0.25%,同时推出了7000亿美元的量化宽松政策,两次紧急降息幅度相当于6次常规降息,联邦利率重回超低利率环境。如此激进的利
学位
改革开放之后,中美两国逐渐发展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伙伴国,中美两国因比较优势的差异形成了互补的贸易结构,但随着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全球价值链重构,以及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技术创新能力稳步提升,中美产业分工逐渐由互补向竞争关系转变,为维持国内企业的竞争优势,美国频繁对中国出口企业实施贸易制裁,“337调查”凭借其有效性、隐蔽性等属性,正成为美国设置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惯用手段之一。自2002年以来,我国就成
学位
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鼓励各地立足自身优势进一步扩大开放”,贸易开放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已成为共识。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的进口关税率大幅度下降,贸易和投资的便利性大大加强,贸易开放所产生的技术外溢效应和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显著提高了我国企业的创新表现,强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技术发展。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抬头,单边贸易保护主义逐渐严重,对我国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持续发展产生了严峻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