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称的人际意义研究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long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韩礼德为主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家认为语言具有三大元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其中对人际功能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在论述人际功能(意义)的实现手段时,韩礼德等主要考察了语气和情态两个系统,而对于其它可以实现人际意义的手段却鲜有论及。本文认为实现人际意义的手段应该有多种,而人称系统便是其中的一种。对人称系统的研究及其如何实现人际意义正是本文研究的本文对人称在三种不同语类的使用及其所表达的人际意义进行研究,证明人称系统不但可以实现人际意义,且在不同的语类中实现的人际意义不尽相同。该研究不仅能够完善和丰富韩礼德的人际意义实现手段的理论,对言语交际和语言教学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是我国“最后的儒家”(The hstConfucian1)梁漱溟先生与当代首屈一指的汉学家艾凯教授关于中国近代历史以及梁漱溟先生一生的重要活动的对
传统的翻译研究以原著为中心,以文本对照和语言分析为主要任务,将译本视为对原著的消极再现。这也是在古今中外大多数的翻译研究中,“忠实于原著”成为翻译的首要原则和标准
本文着眼于对夏济安译著《美国名家散文选读》个案研究,从文本、风格、译者主体性三个方面,详细地探讨了该译著的特点、夏先生翻译中运用的主要技巧,以及他的个人风格在译著中多
作为译者,葛浩文为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立下了汗马功劳。国内目前对于葛浩文翻译研究主要研究其译本本身,或者单独研究葛浩文的翻译,忽视了其与科学翻译理论的有机结合,研究水平
本研究通过对新时期(1981-2003)中国翻译研究的发展历程做一个系统的梳理与总结,旨在显示出已经取得的成果,理清所经历的变化,揭示仍然存在的不足,并为中国翻译研究今后的发展方向
十九世纪美国乡土文学的女小说家凯特?肖班在她的小说《觉醒》中描述了十九世纪的女性在追求新的社会地位同时又必须兼顾传统社会所赋予的责任时所经历的矛盾冲突与身心挣扎
用超声场强化超临界CO2萃取辣椒籽中的辣素与油脂,实验表明,施加超声场能提高萃取速率约15%,且不引起辣椒籽中有效成分的降解;施加超声场显著地提高了辣椒籽萃取过程的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