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胃癌是中国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在癌症引起的死亡原因中位列第二,在东亚地区的发病率占一半以上。由于绝大部分患者在就诊时就已经发展为进展期胃癌,即使现在针对胃癌的微创手术已经发展地较为完善,但是患者的预后结果还未能达到预期。并且由于胃癌细胞所具有的异质性,故关于胃癌的发生发展机制还未能完全研究透彻。CDK5RAP3蛋白是一种可以与CDK5激活蛋白P35、P39结合的蛋白。在先前的研究中,CDK5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胃癌是中国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在癌症引起的死亡原因中位列第二,在东亚地区的发病率占一半以上。由于绝大部分患者在就诊时就已经发展为进展期胃癌,即使现在针对胃癌的微创手术已经发展地较为完善,但是患者的预后结果还未能达到预期。并且由于胃癌细胞所具有的异质性,故关于胃癌的发生发展机制还未能完全研究透彻。CDK5RAP3蛋白是一种可以与CDK5激活蛋白P35、P39结合的蛋白。在先前的研究中,CDK5RAP3已经被证实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呈下调趋势,并且与不良预后相关,而且CDK5RAP3也被证实可以通过对GSK-3β的Ser9位点磷酸化来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但CDK5RAP3抑制GSK-3β磷酸化的具体机制还尚未被研究。有研究报道称AKT,PKA和PKC等激酶可以通过抑制Ser9位点的磷酸化来调控GSK-3β的磷酸化。本研究首先在胃癌细胞系中研究可能存在的作用关系及作用位点,并探讨CDK5RAP3与AKT相互作用的相关潜在机制。其次,本课题利用体外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探究CDK5RAP3通过AKT的去磷酸化对胃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造成的影响,并探究产生这些现象可能存在的机制。最后,我们通过分子生物学研究探讨CDK5RAP3调控AKT的去磷酸化在胃癌组织中的表现情况,并通过患者的生存资料和临床病理分析CDK5RAP3调控AKT的去磷酸化对临床患者预后的影响。本研究旨在明确CDK5RAP3调控AKT的去磷酸化在胃癌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机制,有望能为寻找胃癌的早期及潜在的治疗靶点提供新的理论基础。方法:1.利用包装好的慢病毒构建稳定过表达CDK5RAP3及沉默CDK5RAP3的胃癌细胞株AGS细胞株,并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CDK5RAP3和AKT以及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2.通过CO-IP验证CDK5RAP3,AKT和GSK-3β之间是否存在免疫共沉淀作用。3.通过构建稳定沉默CDK5RAP3的胃癌细胞株HGC-27,并利用AKT si RNA沉默AKT的表达,探讨CDK5RAP3通过AKT的介导调控在Wnt通路中的作用机制。4.通过CCK8、细胞计数法及平板克隆形成实验在构建好的稳转胃癌细胞株中探讨CDK5RAP3调控AKT去磷酸化对胃癌细胞增殖产生的影响。5.利用Transwell小室检测CDK5RAP3调控AKT的去磷酸化是否导致胃癌细胞侵袭迁移的改变。6.通过构建CDK5RAP3稳定过表达和沉默的胃癌细胞株HGC-27,NUGC-3和MGC-803,并利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分析CDK5RAP3调控AKT的去磷酸化对EMT通路产生的影响。7.采用IHC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CDK5RAP3调控AKT的去磷酸化在人体胃癌及癌旁样本中的表现情况,并观察CDK5RAP3对AKT的调控与临床胃癌患者的病理资料以及生存预后的相关性。结果:1.CDK5RAP3在细胞中可以与AKT和GSK-3β产生免疫共沉淀。2.CDK5RAP3通过AKT的Ser473位点去磷酸化来抑制GSK-3β的Ser9位点磷酸化,从而抑制β-catenin的表达。3..CDK5RAP3对胃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的抑制作用由AKT介导。稳定沉默CDK5RAP3后的胃癌细胞株会出现增殖、侵袭及迁移能力增强的现象,但同时沉默AKT后会出现胃癌细胞株的增殖、侵袭及迁移能力减弱的现象。4.CDK5RAP对EMT信号通路的抑制作用由AKT介导。5.在胃癌组织中,CDK5RAP3低表达的情况下会出现AKT的Ser473位点磷酸化蛋白表达增加,而CDK5RAP3高表达的情况下则相反;6.CDK5RAP3与p-AKT(Ser473)均是影响胃癌患者临床预后的因素,并且CDK5RAP3对患者预后的影响与其调控AKT的Ser473位点去磷酸化作用明显相关。结论:1.CDK5RAP3可以与AKT形成复合物,并使AKT的Ser473位点去磷酸化从而抑制GSK-3β的Ser9位点的磷酸化,最终抑制β-catenin的表达。2.CDK5RAP3通过对AKT的Ser473位点的去磷酸化从而降低胃癌的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3.CDK5RAP3与p-AKT(S473)均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CDK5RAP3调控AKT的Ser473位点去磷酸化导致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其他文献
第一部分RNA乙酰化转移酶NAT10在血管新生内膜形成中的作用背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是目前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主要方式,但术后再狭窄是临床治疗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血管新生内膜的致病机制虽不完全清楚,但已有研究报道RNA修饰在血管新生内膜疾病进展中发挥关键作用。新近研究发现N-乙酰基转移酶10(N-acetyltransferase 10,NAT10)能够对m RNA胞嘧啶进行乙酰化(N4-
背景如何减轻移植肝缺血/再灌注(I/R)损伤是肝移植研究领域的重难点。I/R过程造成移植肝细胞的线粒体损伤程度超过其自噬清除能力,进而导致细胞死亡(包括坏死和凋亡)。维持或重建线粒体功能障碍与细胞自噬活性间的平衡可能成为缓解移植肝I/R损伤的新策略。临床研究证实,与常规初始门静脉灌注(IPR)比较,经下腔静脉(IVC)逆灌注(RTR)技术可缓解移植肝I/R损伤,对移植肝功能具有保护作用,但相关机制
目的:胰腺癌被称为“癌中之王”,随着医疗技术手段的不断革新,多种类型恶性肿瘤死亡率逐年降低,然而,胰腺癌的五年生存率依然徘徊在5%左右。因缺乏早期特异性症状,胰腺癌的发病过程极为隐匿,且拥有极强的侵袭性,大部分患者在首次诊断时就已为晚期,错失手术机会。同时,胰腺癌对放疗以及化学治疗均不敏感,治疗手段极度匮乏。目前关于胰腺癌的发病原因,发展机制依旧不甚明了,深入探索胰腺癌发生发展中积累的表观遗传学事
目的1.探讨HNSCC微环境中各种抑制细胞的作用,并且评估其相互作用及关系。2.研究HNSCC免疫抑制网络中主要组成部分Treg、MDSC、PD-1阳性T细胞相互联系、共同抑制机制问题。3.评估HNSCC局部及外周环境中效应性T细胞功能状态,阐述其中的原因及功能恢复机制,探讨免疫治疗的多靶点联合治疗的可行性。方法1.分离外周血PBMC,使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HNSCC组与健康成年组的外
目的:舌鳞状细胞癌(Tongue squamous cell carcinoma,TSCC)是我国口腔颌面部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TSCC具有治疗困难、容易转移、预后不佳等特点,目前关于TSCC发生发展的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环状RNA(circRNA)在许多肿瘤中起到重要作用,并且可能成为重要的临床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点。但是,目前对circRNA在TS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
【目的】1.验证骨肉瘤细胞株CD133+亚群的生物学特性,探讨其与成球法之间联系,为骨肉瘤干细胞研究奠定基础。2.通过代谢组学方法筛选出骨肉瘤干细胞中主要改变的代谢通路。3.探讨骨肉瘤干细胞的线粒体代谢功能变化,寻求生物学特性改变相关的物质能量基础,为临床通过改变代谢途径治疗骨肉瘤提供新思路。4.通过蛋白质组学方法筛选出骨肉瘤干细胞中主要差异的蛋白,为骨肉瘤防治筛选出关键蛋白,寻求生物学特性改变相
第一部分肝癌术后极早期复发的定义背景:国内外对早期复发的时限尚没有统一的认识,多数学者将术后2年内的肝癌复发定为早期复发,但也有学者将术后1年内,8个月内,甚至6个月内的复发定义为早期复发。因此目前对早期复发的时间界定尚有争议,有待更多研究证据。本研究目的是尝试定义肝癌术后极早期复发,比较极早期复发及早期复发的临床特征,并筛选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利用术后复发不同截止月份,将这些病人分为极早期复发或
目的:肿瘤细胞抵抗化疗药物的作用机理比较复杂,是多种相关基因联合表达,通过细胞不同水平层次调控的复杂生物学过程,一般涉及到细胞膜上表达的耐药蛋白介导化疗药物外排、细胞内凋亡水平降低和抗凋亡水平升高、细胞增殖周期调控改变等方面。核仁素作为细胞代谢过程中的重要的多功能蛋白,具有调节染色体复制、参与核糖体形成及RNA转录、调节某些m RNA的翻译以及特定micro RNA形成等功能。本课题通过研究核仁素
背景与目的原发性家族性脑钙化症(Primary familial brain calcification,PFBC)是一类以颅内对称性钙化为特征的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小脑性共济失调、精神症状、认知障碍、癫痫等。大部分PFBC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少数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目前,该病已克隆5个致病基因,包括SLC20A2,PDGFRB,PDGFB,ISG15和XPR1。PFBC
目的:基于激光散斑(LSCI)及磁共振技术,应用动物模型,观察创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ASDH)压迫状态下以及开颅术中血肿清除前后脑皮层血流的时空变化。探讨TBI继发颅内静脉循环改变及开颅减压对脑血流的影响。构建ASDH与颅内静脉循环受阻复合动物模型,从影像及分子生物学角度研究颅内静脉循环障碍加重外伤后脑组织损害的病理机制,揭示外伤后脑静脉血液循环受阻与炎症反应及组织肿胀间的关系,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