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鳞状细胞癌中环状RNA表达谱的鉴定及hsa_circ_0125480在舌鳞状细胞癌中功能和机制的初步研究

来源 :福建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ever_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舌鳞状细胞癌(Tongue squamous cell carcinoma,TSCC)是我国口腔颌面部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TSCC具有治疗困难、容易转移、预后不佳等特点,目前关于TSCC发生发展的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环状RNA(circRNA)在许多肿瘤中起到重要作用,并且可能成为重要的临床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点。但是,目前对circRNA在TS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十分匮乏。本课题旨在使用高通量测序和基因芯片的方法对TSCC中circRNA的表达谱进行分析和鉴定,利用多种生物信息学方法和多个数据库筛选TSCC中表达异常的关键circRNA分子,初步探究hsa_circ_0125480对TSCC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调控机制,为TSCC临床诊断和靶向治疗提供新的视角和理论依据。方法:(1)采用高通量测序和circRNA芯片探索TSCC组织及其对应癌旁组织中的circRNAs。利用热图、火山图、散点图分析TSCC中circRNAs的表达情况,并通过qRT-PCR在TSCC临床样本中对分析结果进行验证。(2)通过GO功能富集、KEGG通路分析和韦恩图等多种生物信息学方法并结合GEPIA2、UALCAN和Targetscan等多个数据库对差异circRNAs进行分析和筛选,确定本课题的目标circRNA。(3)通过qRT-PCR在TSCC患者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鉴定hsa_circ_0125480的表达水平,分析hsa_circ_0125480作为TSCC生物学标志物的可行性。(4)构建过表达hsa_circ_0125480的舌癌细胞,利用CCK-8、平板克隆形成、划痕实验和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观察过表达hsa_circ_0125480对舌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5)建立circRNA/miRNA/mRNA网络图并通过蛋白质互作图、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研究hsa_circ_0125480/miRNA/mRNA网络在TSCC中的生物学角色。(6)检测TSCC组织和舌癌细胞株中hsa_circ_0125480、mi R-766-3p和NR3C2的表达情况,初步探索hsa_circ_0125480/mi R-766-3p/NR3C2信号轴在TSCC中的作用。结果:(1)通过高通量测序检测发现,TSCC癌组织相比于癌旁组织表达差异超过2倍(P<0.05)的circRNAs有277个,其中在TSCC癌组织中表达显著上调的有69个,表达显著下调的有208个;通过circRNA芯片检测发现,TSCC癌组织相比于癌旁组织表达差异超过1.5倍(P<0.05)的circRNAs有124个,其中在TSCC癌组织中表达显著上调的有54个,表达显著下调的有70个。(2)TSCC中异常表达的多个circRNAs可参与到TSCC相关的肿瘤信号通路。(3)hsa_circ_0125480在TSCC患者癌组织和TSCC细胞株中显著低表达。(4)在舌癌细胞中过表达hsa_circ_0125480能显著抑制舌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5)hsa_circ_0125480能通过多个miRNA和mRNA相互作用,参与多个肿瘤相关通路。(6)hsa_circ_0125480、NR3C2和相关靶点mi R-766-3p在TSCC标本和细胞株中的表达存在相关性,hsa_circ_0125480/mi R-766-3p/NR3C2信号轴可能参与TSCC的发生发展过程。结论:本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和基因芯片的方法,分析了TSCC中circRNAs的表达谱,并在TSCC样本中验证了部分差异性表达的circRNAs的表达水平,其中hsa_circ_0125480在TSCC组织中显著低表达。通过多种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我们选择了hsa_circ_0125480进行功能研究,发现过表达hsa_circ_0125480可以抑制TSCC细胞的恶性行为。结合竞争性内源性RNA理论、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分子实验的结果,我们推测hsa_circ_0125480/mi R-766-3p/NR3C2信号轴可能参与调控TSCC的生物学行为。本研究的发现提示hsa_circ_0125480可能作为舌鳞状细胞癌预后判断的标志物和潜在的治疗靶点。
其他文献
目的:三阴性型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是一种高度侵袭性疾病,以肿瘤进展快、复发转移发生率高、预后差为主要特点。在癌症发生发展过程中,microRNA(miRNA)发生失调通常会导致基因的表达异常。在前期研究发现中miR-126-3p在TNBC肿瘤细胞中的表达量显著低于其他分子分型的乳腺癌,而且已有研究表明肿瘤血管完整性可能会受到miR-126-
第一章Co(0、1、2.5、5、10)支架的制备、表征及细胞毒性检测目的:制备不同掺钴量CLP多孔生物陶瓷支架Co(0、1、2.5、5、10),研究不同掺钴量对CLP结构、物理特性及化学特性影响,检测五种支架细胞毒性进行生物相容性的初步筛查。方法:(1)利用固相烧结法合成不同掺钴量的生物陶瓷粉体,使其满足Ca(10-x)CoxLi(PO4)7(x=0、0.1、0.25、0.50、1);利用三维打印
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是全球老年人群的重要疾病负担,常常被忽视,因为通常只有在破裂时出现症状,但一旦破裂其死亡率接近100%,且目前无有效药物能预防其发生发展。既往研究提示大规模筛查的成本效益比有待商榷。因此,探索AAA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以鉴别高危人群,对提高筛查效率及防治有着深刻的公共卫生意义。本课题首先通过自然人群队列,明确了高红细胞分
直肠癌目前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加,我国最新版《结直肠癌诊疗规范》及美国NCCN(国立综合癌症网络)直肠癌诊疗指南建议,对于中低位Ⅱ/Ⅲ期局部进展期直肠癌(LARC)推荐先行术前新辅助放化疗再行手术治疗,在肿瘤缩小、降期、提高局部控制率、提高保肛率以及减少局部复发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患者由于个体差异导致治疗响应不同,部分患者甚至肿瘤进展。因此,如何提高NCRT疗效,目前仍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课题
研究背景和目的:随着气道内膜结核、创伤后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的发生率明显上升,良性气道狭窄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得益于介入肺脏病学的迅速发展,气道腔内介入技术为良性气道狭窄的患者提供了一种新型高效的治疗方法并成为良性气道狭窄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采用呼吸内镜引导下的气道腔内介入治疗时,患者常产在“狭窄-介入治疗时二次损伤-修复再狭窄”的恶性循环,成为呼吸介入治疗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肉芽组织的生成与演变
背景和目的胃癌的恶性度高,预后差,腹膜转移是其最常见、侵袭性最强的转移类型。胃癌腹膜转移的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由于缺乏有效预测指标,其诊断难度较大,且治疗手段有限,疗效欠理想。腹腔灌注化疗(IPC)是临床防治胃癌腹膜转移的有效手段,但IPC也存在治疗风险。因此,鉴别腹膜转移危险因素,寻找特异性分子标志物,对高危患者进行预防性IPC干预值得重视。在前期研究中,我们通过全外显子捕获测序(WES),筛
第一部分RNA乙酰化转移酶NAT10在血管新生内膜形成中的作用背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是目前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主要方式,但术后再狭窄是临床治疗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血管新生内膜的致病机制虽不完全清楚,但已有研究报道RNA修饰在血管新生内膜疾病进展中发挥关键作用。新近研究发现N-乙酰基转移酶10(N-acetyltransferase 10,NAT10)能够对m RNA胞嘧啶进行乙酰化(N4-
背景如何减轻移植肝缺血/再灌注(I/R)损伤是肝移植研究领域的重难点。I/R过程造成移植肝细胞的线粒体损伤程度超过其自噬清除能力,进而导致细胞死亡(包括坏死和凋亡)。维持或重建线粒体功能障碍与细胞自噬活性间的平衡可能成为缓解移植肝I/R损伤的新策略。临床研究证实,与常规初始门静脉灌注(IPR)比较,经下腔静脉(IVC)逆灌注(RTR)技术可缓解移植肝I/R损伤,对移植肝功能具有保护作用,但相关机制
目的:胰腺癌被称为“癌中之王”,随着医疗技术手段的不断革新,多种类型恶性肿瘤死亡率逐年降低,然而,胰腺癌的五年生存率依然徘徊在5%左右。因缺乏早期特异性症状,胰腺癌的发病过程极为隐匿,且拥有极强的侵袭性,大部分患者在首次诊断时就已为晚期,错失手术机会。同时,胰腺癌对放疗以及化学治疗均不敏感,治疗手段极度匮乏。目前关于胰腺癌的发病原因,发展机制依旧不甚明了,深入探索胰腺癌发生发展中积累的表观遗传学事
目的1.探讨HNSCC微环境中各种抑制细胞的作用,并且评估其相互作用及关系。2.研究HNSCC免疫抑制网络中主要组成部分Treg、MDSC、PD-1阳性T细胞相互联系、共同抑制机制问题。3.评估HNSCC局部及外周环境中效应性T细胞功能状态,阐述其中的原因及功能恢复机制,探讨免疫治疗的多靶点联合治疗的可行性。方法1.分离外周血PBMC,使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HNSCC组与健康成年组的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