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术后复发预测模型研究

来源 :福建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肝癌术后极早期复发的定义背景:国内外对早期复发的时限尚没有统一的认识,多数学者将术后2年内的肝癌复发定为早期复发,但也有学者将术后1年内,8个月内,甚至6个月内的复发定义为早期复发。因此目前对早期复发的时间界定尚有争议,有待更多研究证据。本研究目的是尝试定义肝癌术后极早期复发,比较极早期复发及早期复发的临床特征,并筛选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利用术后复发不同截止月份,将这些病人分为极早期复发或早期复发队列,用最小P值法比较复发后生存时间(post-recurrence survival,PRS)。比较极早期或早期复发病人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采用逐步后退选择的方法进行多因素Cox回归筛选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利用最小P值法确定8个月为最佳cut-off值(p=6.70E-14,Hazard ratio=0.565),因此把肝癌术后8个月内复发定义为极早期复发,肝癌术后8-24个月复发定义为早期复发。具有侵袭性肿瘤特征(肿瘤较大、多发肿瘤、合并MVI和卫星子灶、肿瘤分化差)和BCLC及AJCC肿瘤分期更晚的病人更容易出现极早期复发,并且预后更差(p<0.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甲胎蛋白、术中出血量、肿瘤直径≥5cm,多结节肿瘤,合并有微血管癌栓、肉眼癌栓、卫星结节是极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后8个月内复发定义为极早期复发。极早期复发只有短短的8个月时间,复发人数却占总复发人数一半左右。极早期复发的病人肿瘤恶性程度更高,预后明显更差,是肝癌病人术后早期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严重影响着病人的预后。第二部分基于机器学习的肝癌术后极早期复发预测模型背景:我们发现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8个月内复发的病人肿瘤恶性程度高,复发率高,预后明显更差,是病人术后早期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严重影响病人的预后。因此术后需要对极早期复发密切监测及预测。传统上,Logistic和Cox模型应用于预后预测模型,但预测性能有限。机器学习是用先进算法处理这些变量。机器学习模型比传统模型有2个优势:一是使用非线性函数,二是考虑所有变量之间可能的作用。目前,机器学习模型已广泛应用于肝癌研究,并取得良好的结果。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是研究应用机器学习建立肝癌术后极早期复发预测模型。方法:来自两个医院共有3583例接受根治性切除的肝细胞癌病人纳入研究。采用性别、年龄、血小板、病因、白蛋白、总胆红素、ALBI分级、甲胎蛋白、手术类型、手术切缘、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肿瘤大小、肿瘤数量、微血管侵犯、肉眼癌栓、肿瘤分化等级、肿瘤包膜、卫星子灶、肝硬化类型构建XGboost、随机树林、支持向量机、朴素贝叶斯、分类与回归树、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在训练、内部和外部验证组,随机树林的AUC分别为0.782,0.832和0.818;XGboost的AUC分别为0.909,0.822和0.817;支持向量机的AUC分别为0.868,0.822和0.815;分类与回归树的AUC分别为0.770,0.799和0.803;朴素贝叶斯的AUC分别为0.774,0.818和0.806;Logistic回归的AUC分别为0.802,0.831和0.803。结论:成功构建多种机器学习算法预测肝细胞癌术后极早期复发,其中随机森林、SVM和XGboost在预测极早期复发有很好的效果。第三部分基于随机生存森林的肝癌术后早期复发预测模型背景:目前,主流机器学习算法难以处理具有删失特征的生存数据。随机生存森林(Random survival forests,RSF)算法是一种基于决策树集成学习的回归算法,具有随机森林的特征。其训练过程更快,估计偏差更小。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是应用随机生存森林算法建立高准确率的肝癌术后早期复发预测模型。方法:来自两个医院共有4758例接受根治性切除的肝细胞癌病人纳入研究。采用性别、年龄、血小板、病因、白蛋白、总胆红素、ALBI分级、甲胎蛋白、肿瘤大小、肿瘤数量、微血管侵犯、肉眼癌栓、肿瘤分化等级、肿瘤包膜、卫星子灶、肝硬化类型构建随机生存森林(RSF)模型。应用区分度、校准度、临床有用性和整体性能进行评估,并与其他模型进行比较。结果:构建200棵生存树预后,预测错误率很低且稳定。最重要的5个变量是肿瘤大小、大血管侵犯、微血管侵犯、肿瘤数量和AFP。在训练、内部验证和外部验证队列中,RSF模型的C-index分别为0.725(标准误差[SE]=0.005)、0.762(SE=0.011)和0.747(SE=0.016);K-index的RSF模型分别为0.684(SE=0.005)、0.711(SE=0.008)和0.697(SE=0.014);RSF模型的时间依赖AUC(2年)分别为0.818(SE=0.008)、0.823(SE=0.014)和0.785(SE=0.025)。RSF模型优于ERASL模型、韩国模型、AJCC TNM分期、BCLC分期和中国分期。在训练和两个验证队列RSF模型能够将病人分为三个不同的风险组(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组)(p<0.0001)。结论:RSF模型是预测肝癌病人根治性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可靠工具,因为它表现出优于其他模型的性能。该模型将有助于指导术后随访和辅助治疗。第四部分基于炎症指标的肝癌预后nomogram预测模型背景:肝癌病人肝切除术后的预后较差,本研究旨在构建结合炎症指标和肿瘤特征的nomogram预测模型评估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病人的总体生存期(OS)和无复发生存期(RFS)。方法:总共纳入3071例接受根治性切除的肝癌病人。通过Cox回归分析确定独立危险因素,并用于构建nomogram预测模型。用C指数、时间依赖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time-dependent AUC)、决策曲线(DCA)和校准曲线来评估列线图的性能。结果:多因素分析显示:AFP、切缘、NrLR、PLR、GPR、肿瘤大小、肿瘤数量、微血管侵犯、Edmonson-steiner分级是OS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与RFS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是肝炎、AFP、ALBI分级、NrLR、PLR、PNI、GPR、肿瘤大小、肿瘤数目、微血管侵犯和Edmonson-steiner分级。训练和验证队列线图的C指数对OS为0.71(95%置信区间[CI]:0.70-0.73)和0.71(95%CI:0.69-0.74),对RFS为0.71(95%CI:0.70-0.73)和0.74(95%CI:0.72-0.76)。列线图的C指数、时间依赖AUC和DCA显示出明显优于常用分期系统的预测性能。该模型可以将病人分为三个不同的危险组。基于网络的工具方便临床实践。结论:两种新的列线图整合了炎症相关指标和临床病理参数,用于预测接受根治性切除的肝癌病人的OS和RFS。这些模型将有助于指导术后个体化随访和辅助治疗。第五部分肝癌术后辅助TACE评分模型背景:目前预防肝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的辅助治疗仍没有明确的统一标准。术后辅助经动脉化疗栓塞(PA-TACE)作为一种预防肝癌术后复发的辅助治疗正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最近的研究表明,PA-TACE对肝癌术后复发风险高的病人有益,但很难确定哪些病人可能受益于PA-TACE。我们的目的是开发一个易于使用的评分系统来识别这些病人。方法:共纳入4423例接受根治性切除术的肝癌病人。在训练队列中采用Cox回归模型筛选独立危险因素,建立PDTE评分系统。结果:PDTE评分系统由AFP、ALBI分级、手术出血量、切缘、肿瘤包膜、卫星结节、肿瘤大小、肿瘤数目、微血管侵犯及大血管侵犯等10个危险因素组成。以5分作为分界值,在>5分组中,PA-TACE可改善无复发生存率(RFS)(p<0.001),然而,在≤5分组中,PA-TACE对RFS有负影响(p=0.006)。结论:该模型是一种可靠的工具,可推荐肝细胞癌病人根治性切除术后使用PATACE治疗。>5分的病人可能受益于PA-TACE,PA-TACE对于≤5分的病人没有获益甚至可能有害。
其他文献
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是全球老年人群的重要疾病负担,常常被忽视,因为通常只有在破裂时出现症状,但一旦破裂其死亡率接近100%,且目前无有效药物能预防其发生发展。既往研究提示大规模筛查的成本效益比有待商榷。因此,探索AAA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以鉴别高危人群,对提高筛查效率及防治有着深刻的公共卫生意义。本课题首先通过自然人群队列,明确了高红细胞分
直肠癌目前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加,我国最新版《结直肠癌诊疗规范》及美国NCCN(国立综合癌症网络)直肠癌诊疗指南建议,对于中低位Ⅱ/Ⅲ期局部进展期直肠癌(LARC)推荐先行术前新辅助放化疗再行手术治疗,在肿瘤缩小、降期、提高局部控制率、提高保肛率以及减少局部复发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患者由于个体差异导致治疗响应不同,部分患者甚至肿瘤进展。因此,如何提高NCRT疗效,目前仍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课题
研究背景和目的:随着气道内膜结核、创伤后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的发生率明显上升,良性气道狭窄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得益于介入肺脏病学的迅速发展,气道腔内介入技术为良性气道狭窄的患者提供了一种新型高效的治疗方法并成为良性气道狭窄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采用呼吸内镜引导下的气道腔内介入治疗时,患者常产在“狭窄-介入治疗时二次损伤-修复再狭窄”的恶性循环,成为呼吸介入治疗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肉芽组织的生成与演变
背景和目的胃癌的恶性度高,预后差,腹膜转移是其最常见、侵袭性最强的转移类型。胃癌腹膜转移的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由于缺乏有效预测指标,其诊断难度较大,且治疗手段有限,疗效欠理想。腹腔灌注化疗(IPC)是临床防治胃癌腹膜转移的有效手段,但IPC也存在治疗风险。因此,鉴别腹膜转移危险因素,寻找特异性分子标志物,对高危患者进行预防性IPC干预值得重视。在前期研究中,我们通过全外显子捕获测序(WES),筛
第一部分RNA乙酰化转移酶NAT10在血管新生内膜形成中的作用背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是目前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主要方式,但术后再狭窄是临床治疗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血管新生内膜的致病机制虽不完全清楚,但已有研究报道RNA修饰在血管新生内膜疾病进展中发挥关键作用。新近研究发现N-乙酰基转移酶10(N-acetyltransferase 10,NAT10)能够对m RNA胞嘧啶进行乙酰化(N4-
背景如何减轻移植肝缺血/再灌注(I/R)损伤是肝移植研究领域的重难点。I/R过程造成移植肝细胞的线粒体损伤程度超过其自噬清除能力,进而导致细胞死亡(包括坏死和凋亡)。维持或重建线粒体功能障碍与细胞自噬活性间的平衡可能成为缓解移植肝I/R损伤的新策略。临床研究证实,与常规初始门静脉灌注(IPR)比较,经下腔静脉(IVC)逆灌注(RTR)技术可缓解移植肝I/R损伤,对移植肝功能具有保护作用,但相关机制
目的:胰腺癌被称为“癌中之王”,随着医疗技术手段的不断革新,多种类型恶性肿瘤死亡率逐年降低,然而,胰腺癌的五年生存率依然徘徊在5%左右。因缺乏早期特异性症状,胰腺癌的发病过程极为隐匿,且拥有极强的侵袭性,大部分患者在首次诊断时就已为晚期,错失手术机会。同时,胰腺癌对放疗以及化学治疗均不敏感,治疗手段极度匮乏。目前关于胰腺癌的发病原因,发展机制依旧不甚明了,深入探索胰腺癌发生发展中积累的表观遗传学事
目的1.探讨HNSCC微环境中各种抑制细胞的作用,并且评估其相互作用及关系。2.研究HNSCC免疫抑制网络中主要组成部分Treg、MDSC、PD-1阳性T细胞相互联系、共同抑制机制问题。3.评估HNSCC局部及外周环境中效应性T细胞功能状态,阐述其中的原因及功能恢复机制,探讨免疫治疗的多靶点联合治疗的可行性。方法1.分离外周血PBMC,使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HNSCC组与健康成年组的外
目的:舌鳞状细胞癌(Tongue squamous cell carcinoma,TSCC)是我国口腔颌面部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TSCC具有治疗困难、容易转移、预后不佳等特点,目前关于TSCC发生发展的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环状RNA(circRNA)在许多肿瘤中起到重要作用,并且可能成为重要的临床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点。但是,目前对circRNA在TS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
【目的】1.验证骨肉瘤细胞株CD133+亚群的生物学特性,探讨其与成球法之间联系,为骨肉瘤干细胞研究奠定基础。2.通过代谢组学方法筛选出骨肉瘤干细胞中主要改变的代谢通路。3.探讨骨肉瘤干细胞的线粒体代谢功能变化,寻求生物学特性改变相关的物质能量基础,为临床通过改变代谢途径治疗骨肉瘤提供新思路。4.通过蛋白质组学方法筛选出骨肉瘤干细胞中主要差异的蛋白,为骨肉瘤防治筛选出关键蛋白,寻求生物学特性改变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