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前肠道菌群预测乳腺癌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及在小鼠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研究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tru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术后慢性疼痛是困扰乳腺癌患者最常见的临床问题之一,在术后10年里约有1/3的乳腺癌患者出现慢性疼痛。目前乳腺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已经超过90%,因此越来越多的患者将面临术后慢性疼痛的威胁。尽管阿片类药物在慢性疼痛中的效果让人满意但长期的安全性尚有待商榷。因此,如何更好地预防和缓解乳腺癌术后慢性疼痛成为目前研究的焦点。疾病预测模型可用于测算出一个患者的患病概率,临床医生可据此为该患者提供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措施,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或减轻严重程度。既往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年龄、体重、术前心理症状、术式和术后急性疼痛程度等均为乳腺癌术后慢性疼痛的危险因素,基于这些危险因素所构建的预测模型可得到较高的预测概率。但受地域、种族、饮食等因素影响,预测模型的外推受到一定限制。如果能通过加入某些能弥补上述缺点而又无创易得的因素(如肠道菌群特征)来提高模型的预测能力,将会让更多患者受益。肠道菌群是人体内肠道菌群是一个复杂、庞大的微生物系统,在长期进化中与人类形成了紧密的联系。既往有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不同类型的疼痛关系密切,也被证实在某些疾病中具有诊断和预测潜力。目前,关于术前肠道菌群特征对术后慢性疼痛是否均有预测作用尚未见报道。探讨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病机制可以增加对疼痛的深入了解并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干预靶点。神经病理性疼痛在乳腺癌术后慢性疼痛中占比最高、治疗最棘手。脊髓小胶质细胞通过神经元-胶质相互作用在中枢敏化和神经性疼痛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外周神经损伤能明显导致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发挥重要作用。PPAR-γ是一类由配体激活的核转录因子,在小胶质细胞向抗炎型(M2型)极化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在炎性疼痛中通过募集M2型巨噬细胞产生镇痛效应。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脊髓水平的PPAR-y受体激活以后可以减轻疼痛程度,同时抑制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的活化程度,可见PPAR-γ-小胶质细胞极化通路参与了疼痛的发生。目前,关于关于肠道菌群是否能通过调节脊髓PPAR-γ-小胶质细胞极化通路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尚无报道。研究方法:本研究分为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两部分。首先我们设计了一个前瞻性队列嵌套的病例对照研究,利用16s rRNA测序分析两组患者术前肠道菌群特征的差异性。利用逻辑回归分析,以慢性疼痛为结局,以既往报道的乳腺癌术后慢性疼痛危险因子做自变量构建预测模型。将两组的术前差异菌群加入传统预测模型,检测模型的预测能力是否得到提高。动物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说明术前肠道菌群与术后慢性疼痛的因果关系并探讨相关机制。由于乳腺癌术后慢性疼痛的致病因素繁多且机制复杂,目前尚无专门用于这一疾病的动物模型,我们选择发病率最高、临床治疗效果最差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来进一步探讨。基于流行病学调查并根据导致乳腺癌术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解剖基础,我们采用的是周围神经损伤导致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SNI)。在粪菌移植实验之后造模,检测造模前后不同时间段的机械痛阈、术后脊髓的小胶质细胞活化和PPAR-γ的表达。结果:临床研究共纳入203位受试者,最终66名患者罹患术后慢性疼痛(CPP组),在剩余的未发生慢性疼痛的患者中通过倾向性匹配分析以年龄和体重指数为匹配对象筛选出66名患者组成对照组。通过16s rRNA测序分析我们发现CPP组患者术前肠道菌群在各水平都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我们利用既往报道的乳腺癌术后慢性疼痛危险因素构建了临床预测模型,然后分别将两组在科和属水平的差异菌群放入模型中,发现术前肠道菌群特征能提高传统预测模型的预测能力。动物实验中,与对照组小鼠比,接受CPP患者术前粪便样本的小鼠术后机械痛敏明显增加,术后14天脊髓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增强,同时脊髓的PPAR-γ和Arg-1(M2型脊髓小胶质细胞的标志物)表达减少。结论:术前肠道菌群能预测乳腺癌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可能通过调节脊髓PPAR-γ-小胶质细胞极化通路参与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肠道菌群可作为临床上防治乳腺癌术后慢性疼痛的靶点。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检验短程在线失眠认知行为治疗(e-aid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eCBTI)是否可以预防急性失眠向慢性失眠障碍的转化,以及是否可以改善急性失眠患者的失眠严重程度、睡眠个人信念与态度、不良睡眠卫生习惯、入睡前觉醒程度、应激情景下失眠的易感程度、白天嗜睡程度、抑郁焦虑症状以及生活质量。研究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
背景:主动脉瓣狭窄(AS)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瓣膜病,通常由先天性二叶瓣或老年退行性三叶瓣钙化引起,也可以由风湿性疾病引起。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CAS)是老年主动脉瓣狭窄重要的病因,也是西方发达国家进行瓣膜置换术的常见原因。AS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未经治疗的重度症状性AS,预后较差,常需反复住院,年死亡率可达25%,平均生存期只有2~3年。目前尚未发现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主动脉瓣置换术(AVR
研究背景和目的:背景:克罗恩病是一种病因未明的胃肠道炎症性疾病,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不断上升趋势。自发性腹腔脓肿作为克罗恩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能导致局部甚至全身感染等严重后果,因此需要早期发现和合理治疗。目的:1.探讨克罗恩病并发自发性腹腔脓肿的相关因素,以期为更好地改进克罗恩病的治疗和自发性腹腔脓肿的预防策略提供帮助;2.探讨血清学指标在伴有发热的克罗恩病并发自发性腹腔脓肿和单纯疾病活动的鉴
背景与目的:骨髓炎(Osteomyelitis,OM)是由细菌、真菌或分枝杆菌等化脓性生物感染引起的骨内炎症过程。这是儿科人群中常见的问题,据统计,2014年全球儿童骨髓炎发病率在大约5-8/10000,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非洲,儿童慢性血源性骨髓炎的发病率为21.6%。儿童期以急性、亚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常见,多篇文献报道85%的病例发生在17岁以下的儿童。骨髓炎的主要病因可能是血源性的、来自邻近感染
背景和目的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remature ovarian insufficiency,POI)是指女性在40岁以前出现卵巢功能减退,不能产生正常量的雌激素或定期排卵,造成不孕,严重影响女性生殖健康。POI病因较为复杂,大部分为特发性POI。DIA(data independent acquision,DIA)蛋白质组学因其高通量、精确性高、可重复度高的优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DIA蛋白质组学
研究背景及目的:胃癌(gastric cancer)是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位于全球恶性肿瘤第五位,死亡率位居第三位。80%胃癌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进展期,化疗成为大多数术后复发或无法手术的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但在治疗过程中肿瘤对药物的抵抗作用影响了化疗药物的疗效,成为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肿瘤耐药的发生与肿瘤微环境(TME)密切相关。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作为T
研究背景和目的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酶 2(phosphoribosyl pyrophosphate synthases 2,PRPS2)是嘌呤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限速酶,在Mg2+-ATP的帮助下催化5-磷酸核糖转化为磷酸核糖焦磷酸(phosphoribosylpyrophosphate,PRPP)的不可逆反应,从核苷酸生物合成和控制细胞代谢两方面导致疾病发生。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PRPS2表达受雄激
研究背景与目的:虚拟现实辅助训练在卒中亚急性期患者中的疗效尚未明确,且虚拟现实技术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神经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目的是探究虚拟现实辅助训练对脑卒中亚急性期患者偏瘫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并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各神经电生理学指标变化规律。方法:本研究筛选2019年5月至2020年1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符合纳排标准的脑卒中患者4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两
目的和意义MicroRNA(miRNA)失调是心力衰竭心肌纤维化的重要原因。然而,miRNAs在心肌纤维化过程中的机制仍未完全清楚。本研究拟通过动物模型构建、基因芯片检测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心肌纤维化过程中的关键miRNA及其调控基因,并通过体外实验探索其分子作用机制。材料和方法1.构建压力超负荷心力衰竭心肌纤维化小鼠模型、检测心肌组织基因表达采用主动脉弓缩窄术(transverse aorti
背景及目的:精索静脉曲张(Varicocele,VC)是引起男性不育最常见的原因之一,但其具体致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研究发现,不同生殖激素与精液参数的相关性还不明确,同时临床尚缺乏VC结扎术是否能有效改善精液质量的预测因素。因此,本研究着重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同时对收集的临床资料中正常人群与VC患者生殖激素和精液参数差异、单侧及双侧VC对患者生殖激素和精液质量的影响差异、VC对不同生殖激素水平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