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比推理中内隐加工的认知机制

来源 :江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h11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类比推理是思维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比较熟悉有意识的类比推理,它在人们的学习、解答难题、创新活动等认知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实际上,类比推理也可以是自发和无意识的(Hofstader, 1979, 1984, 2001;Hofstader&Sander, 2013)。这种无意识的类比推理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创造也同样有重要的作用,甚至更为重要。类比被认为是大脑压缩数据的一种认知策略,帮助人们快速思考,同时又能―经济省力‖,无意识类比还会激活我们过往经历和情感的网络,指引和帮助我们做出决策。而这一过程是内隐的,常常不能被觉察到。已有一些研究显示类比可以自发地进行推论并对当前情境产生影响,如对文本理解(Day&Gentner, 2007)、对于同性恋的态度(Perrot, Gentner,&Bodenhausen, 2005)、关系信息的自发迁移促进问题的解决(Day&Goldstone, 2011;Dixon&Dohn, 2003),还有研究认为类比推理有无意识层面的加工(Day&Gentner, 2007;Day&Goldstone, 2011;Popov&Hristova, 2014)。
  本文在分析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从意识水平、言语表达、加工的自动性与控制、以及任务操作所需的心理容量来考察类比推理内隐加工的认知机制,以及类比推理内隐加工中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研究以语义、图形和文章为材料,依托类比推理两大研究范式-经典类比推理和问题解决类比推理,采用喜好判断范式评估类比推理中的内隐加工,探讨时间压力、注意分散、类比相似性对类比推理内隐加工和外显加工的不同影响,以及类比推理内隐加工过程中意识与无意识相互之间的关系及变化特点。
  本论文有三个研究共八个实验,实验结果及其讨论表明,类比推理的内隐加工是存在于认知过程中的,其效应小于外显加工。时间压力、注意分散、相似性都对类比推理的内隐加工有影响。
  注意分散对类比推理内隐加工影响显著。实验中分别在检索和评价阶段加入干扰引起注意资源的分散,实验表明检索阶段干扰对内隐加工的影响不显著,评价阶段的干扰对类比推理的内隐加工和外显加工均有显著影响;
  时间压力是影响类比推理的内隐加工的重要因素。时间压力下(快速呈现)直觉加工效应显著,证明了内隐加工的存在,但其效应小于外显加工。时间压力对内隐加工影响不大,对外显加工影响显著。类比推理的内隐加工和外显加工在时间压力的影响上出现了分离,显示两种加工方式的质的不同。
  相似性是影响类比推理的重要因素。在每个实验中都对类比相似性变量进行操纵,结果表明,同领域类比和跨领域类比条件下类比推理的内隐加工差异明显。文本阅读中结构相似和表面相似都会促进类比推理的自发迁移,类比推理的启动效应显著。
  类比推理的内隐加工机制复杂,需要更深入细致地进行分析。本论文中的实验1至实验4是探讨注意分散因素对类比推理内隐加工的影响,检索阶段和评价阶段的干扰对类比推理两种加工影响差异明显。四个实验中都对两种加工进行了操纵,运用了双任务范式,考察不同难度干扰任务以及不同干扰任务对类比推理两种加工的影响。实验5、和实验6探讨时间压力对类比推理内隐加工的影响,时间压力下可以发现存在类比推理的无意识加工,但对不同的时间压力变化下的内隐加工特点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实验7和实验8考察文本阅读类比推理问题,结果发现无论是结构相似,还是表面高相似性,类比推论效应均显著,且类比推理内隐加工中的推论并不考察其推论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本文针对我国实际情况,通过比较分析,加以论证,提出了优先权制度的立法构想,力图以此为优先权制度研究做出有益的探索.文章从四个方面对优先权制度进行论述:首先,从国内外优先权制度发展背景出发,提出了我国优先权制度所面临的问题;其次,阐述了优先权制度的概念和性质,从概念、特征、性质人手,并且分析比较了优先权与其他担保物权的关系,通过介绍优先权制度历史沿革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有关优先权制度的学说及立法例,包
金钱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基础。与一般概念中的“金钱”不同,心理学研究中的“金钱”更多指个体认知结构中对于金钱的整体认识,而不是拥有财富的多少。在文学作品中,金钱一般会被描述成腐蚀人们道德感的恶魔。然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一观点过于简化了金钱与道德之间的复杂关系。有关金钱对心理和行为影响的讨论由来已久,有学者认为金钱能激发个体的激情和动力,人们渴望金钱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与满足;也有学者认为金钱
学位
亲社会行为是个体对他人、对社会有益的积极行为,这一行为反过来亦能够使个体更好的融入、适应社会。亲社会行为使社会关系更加和谐融洽,因此近年来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大学生作为建设国家,服务社会的储备人才,是未来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大学时期又是其人生观、价值观发展成熟的重要时期,了解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相关因素及其作用机制,能够为家庭、高校教育在促进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方面提供参考。以往的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
学位
助人行为指的是一个人自愿的无私地为他人提供帮助而不计较回报的道德行为。影响助人行为产生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人格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目前,大部分研究对青少年的助人行为的研究主要是关于情境及个体因素的单独考察,二者对青少年助人行为的共同作用研究较少;在前人的研究中,缺少对人格与助人行为关系的调节变量的关注,特别是缺少对情境在人格与助人行为关系中所起的作用的关注;社会观点采择的不同类型对助人行为的影响
学位
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道德困境都包含着极大的不确定性。研究发现,事实的(不)确定性不止是控制变量,可能还是解释道德困境问题的关键变量(Christensen&Gomila,2012)。本研究由人们对不确定性的表达方式——概率着手,聚焦于道德困境问题,试图从双方道德理论(theory of dyadic morality,TDM,Schein&Gray,2017)的角度重新解释道德困境中的
学位
在各种文化中,个体都很关注自尊或自我价值。当一个人能够体现自尊时,他/她会感到满足和幸福,这将进一步增强他/她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随着个体的成长而形成的,个体与周围对象(特别是父母、同龄人)及社会的互动,是自我概念发展的主要信息来源。  每一个国家都有各自的文化。印度尼西亚和中国虽然都是东方国家,但是,也存在文化差异,从而,不能保证两国人民具有相同的自我概念。个体的自我概念会影响他/她的各种心理
媒体多任务是指同一时间使用不同形式媒体的行为。随着电子产品的轻便化媒体多任务逐渐成为青年人媒体使用的主流趋势。例如在听音乐的同时回微信或者在看电视的同时玩手机。已有研究表明频繁参与媒体多任务对认知控制产生影响,而认知控制缺陷导致前瞻记忆表现降低。但目前并没有研究探讨媒体多任务对前瞻记忆是否存在影响。鉴于正常的前瞻记忆是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重要保证,所以探讨当今生活中频繁使用媒体多任务对前瞻记忆的
学位
记忆整合,指通过整合两个或多个独立但是相关的知识片段来实现知识的自我生成。以往已有研究证明这一方式的现实性和有效性。总结以往研究发现,首先,无论国外还是国内,大多数的研究是在第一语言(L1)的记忆整合上进行的,但随着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信息的获取不只包括第一语言,还包括第二语言(L2)或者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结合的方式,即双语。因此将研究从单语语境延伸到双语语境对于研究记忆整合就具有很重要意义。其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