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亲社会行为是个体对他人、对社会有益的积极行为,这一行为反过来亦能够使个体更好的融入、适应社会。亲社会行为使社会关系更加和谐融洽,因此近年来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大学生作为建设国家,服务社会的储备人才,是未来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大学时期又是其人生观、价值观发展成熟的重要时期,了解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相关因素及其作用机制,能够为家庭、高校教育在促进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方面提供参考。以往的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共情及认知重评(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中的一种)均与亲社会行为存在着密切相关,但目前尚缺乏对这些因素如何作用于亲社会行为的深入研究,为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以及共情和认知重评在其中的作用机制,本研究选取了777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使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亲社会行为量表、共情量表和情绪调节策略量表当中的认知重评分量表作为测量工具,进行了量表施测。采用数据统计分析软件SPSS22.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使用Process程序对中介模型和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进行检验,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和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以及认知重评和共情在其中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除了忽视型、专制型和溺爱型教养方式均分在理论中值以下,信任鼓励型与情感温暖型教养方式、共情、亲社会行为、认知重评的均值都在理论中值以上。(2)父母教养方式在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及生源地上差异显著,在专业上不显著;亲社会行为的某些具体维度(利他性、依从性、情绪性)在部分人口学变量(性别、专业、是否独生、生源地)上差异显著,但亲社会行为均分在人口学变量上并无显著差异;共情的共情关注维度在性别上差异显著,但共情均分在人口学变量上没有显著差异,认知重评在人口学变量上也没有显著差异。(3)在控制相应的人口学变量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信任鼓励型和情感温暖型教养方式(积极教养方式)与亲社会行为均分、认知重评、共情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教养方式(消极的教养方式)与认知重评、共情均呈现显著的负相关,消极教养方式中只有忽视型教养方式与亲社会行为均分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亲社会行为、认知重评和共情三者之间存在显著的两两正相关。(4)Process分析结果表明,在控制相应的人口学变量后,共情在信任鼓励型教养方式与亲社会行为之间具有部分中介的作用,即信任鼓励型教养不仅能够直接预测亲社会行为,而且能够通过共情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亲社会行为,认知重评调节了信任鼓励教养通过共情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前半段路径,随着认知重评水平的增加,信任鼓励型教养正向预测共情的能力增强;共情分别在情感温暖型、忽视型教养方式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中具有完全中介的作用,即情感温暖型和忽视型教养虽然不能直接预测亲社会行为,但能通过共情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亲社会行为,认知重评调节了情感温暖、忽视型教养通过共情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前半段路径,随着认知重评水平的增加,情感温暖型教养正向预测共情的能力增强,而忽视型教养负向预测共情的能力增强。
本研究结论:信任鼓励型、情感温暖型、忽视型父母教养方式以共情为中介影响大学生亲社会行为,认知重评在信任鼓励型、情感温暖型和忽视型教养方式通过共情影响亲社会行为的作用中具有调节作用,认知重评通过增强信任鼓励型、情感温暖型对于个体共情水平的正向预测作用或增强忽视型教养对于共情水平的负向预测作用,进而使共情能力高的个体能够产生更多亲社会行为。
本研究结论:信任鼓励型、情感温暖型、忽视型父母教养方式以共情为中介影响大学生亲社会行为,认知重评在信任鼓励型、情感温暖型和忽视型教养方式通过共情影响亲社会行为的作用中具有调节作用,认知重评通过增强信任鼓励型、情感温暖型对于个体共情水平的正向预测作用或增强忽视型教养对于共情水平的负向预测作用,进而使共情能力高的个体能够产生更多亲社会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