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助人行为指的是一个人自愿的无私地为他人提供帮助而不计较回报的道德行为。影响助人行为产生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人格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目前,大部分研究对青少年的助人行为的研究主要是关于情境及个体因素的单独考察,二者对青少年助人行为的共同作用研究较少;在前人的研究中,缺少对人格与助人行为关系的调节变量的关注,特别是缺少对情境在人格与助人行为关系中所起的作用的关注;社会观点采择的不同类型对助人行为的影响结果不一致。因此,本研究拟三个研究来探讨以上的问题。研究一根据社会认知理论探讨自我效能感与助人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二和研究三采用情境启动范式,并根据强情境假设和人与情境交互作用理论,将观点采择作为调节变量,探讨在助人情境中自我效能感对助人行为的影响,即在不同观点采择情境下,自我效能感对助人行为的作用存在差异。具体情况如下:
研究一是探讨自我效能感与助人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高自我效能感者更可能做出助人行为。
研究二引入观点采择情境来考察在观点采择条件下是否能让低自我效能感者也有更高的助人意愿以及愿意付出更多的助人时间。结果表明:在无观点采择情境下,自我效能感与助人意愿和助人时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在观点采择情境下,低自我效能感者的助人意愿与助人时间达到了与高自我效能感者类似的水平。
研究三进一步细化观点采择类型以考察其能否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助人行为之间的关系。与研究二的研究方法相同,结果表明:在技术观点采择情境和认知观点采择情境下,自我效能感与助人意愿和助人次数呈显著正相关;在情感观点采择情境下,低自我效能感者的助人意愿和助人次数达到了与高自我效能感者类似的水平。
由本研究的研究结果得知,自我效能感与助人行为的关系密切,并且受到观点采择情境的调节。即在观点采择情境下,特别是情感观点采择情境下,低自我效能感者的助人行为可以达到高自我效能感者的水平。这些结果为高中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以及提高高中生助人行为提供了参考。
研究一是探讨自我效能感与助人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高自我效能感者更可能做出助人行为。
研究二引入观点采择情境来考察在观点采择条件下是否能让低自我效能感者也有更高的助人意愿以及愿意付出更多的助人时间。结果表明:在无观点采择情境下,自我效能感与助人意愿和助人时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在观点采择情境下,低自我效能感者的助人意愿与助人时间达到了与高自我效能感者类似的水平。
研究三进一步细化观点采择类型以考察其能否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助人行为之间的关系。与研究二的研究方法相同,结果表明:在技术观点采择情境和认知观点采择情境下,自我效能感与助人意愿和助人次数呈显著正相关;在情感观点采择情境下,低自我效能感者的助人意愿和助人次数达到了与高自我效能感者类似的水平。
由本研究的研究结果得知,自我效能感与助人行为的关系密切,并且受到观点采择情境的调节。即在观点采择情境下,特别是情感观点采择情境下,低自我效能感者的助人行为可以达到高自我效能感者的水平。这些结果为高中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以及提高高中生助人行为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