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癌变是IBD的远期并发症。尽管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CAC)仅仅占所有结直肠癌(CRC)的一小部分,但却占了IBD患者死亡原因的15%。目前尚无理想的CAC治疗方法,因此,使用化学预防剂预防CAC是IBD患者最有希望的选择之一。对于CAC的自然病程和预后,CAC与散发性CRC类似。在治疗方面,CAC与散发性CRC也类似。近几年来研究证实,舒林酸属于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可抑制肿瘤相关性炎症,具有显著的抗癌活性,能够降低CRC的发病率。同时,舒林酸对胃肠道及肝肾功能的影响较小。因此,本研究将舒林酸作为干预药物,通过预防性应用舒林酸干预 AOM+DSS诱导的结肠炎及CAC小鼠模型,探究舒林酸能否预防结肠炎及CAC形成,并探索其可能机制。 目的: 探究舒林酸能否预防AOM+DSS诱导的结肠炎及CAC小鼠模型形成,并探索其可能机制。 方法: 将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8组,为空白组(10d)、空白组(12w)、舒林酸组(10d)、舒林酸组(12w),AOM+DSS组(10d)、AOM+DSS组(12w)、AOM+DSS+舒林酸组(10d)、AOM+DSS+舒林酸组(12w)。所有C57BL/6J小鼠适应性喂养一周,空白组:全程用生理盐水进行假腹腔注射,常规饮用水进行假灌胃。舒林酸组:给予舒林酸灌胃每周3次,持续至实验结束。AOM+DSS组:予小鼠腹腔注射12.5mg/kg AOM后1周给予小鼠含2.5%DSS的饮用水5天,5天后换回自由饮用水。AOM+DSS+舒林酸组:全程给予舒林酸灌胃每周3次,持续至实验结束,于舒林酸灌胃二周后,予小鼠腹腔注射12.5mg/kg AOM后1周给予小鼠含2.5%DSS的饮用水5天,5天后换回自由饮用水。以给予DSS处理后第1天计为建模第1天,于建模第10天及第12周分别处死小鼠,实验过程中每天测定小鼠体重,观察小鼠大便形状及直肠有无出血,评估疾病活动指数。于建模后第10天,眼球取血大约1ml,检测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R)。采用断颈法处死小鼠,行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Ki-67、PCNA)、病理学评分及RT-PCR(IL-6、IL-21、PGE、COX-2、TNF-a、TLR-4)。于建模后第12周,眼球取血大约1ml,检测NLR。采用断颈法处死小鼠,进行大体评分,肉眼评估大体成瘤率、瘤负荷、肿瘤占结肠百分比,行HE染色和病理学成瘤评估,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Ki-67、PCNA)、RT-PCR(IL-6、IL-21、PGE、COX-2、TNF-a、TLR-4)及Western blot(P-38、P-JNK、P-ERK、P-65、S6K、Caspase-3、Caspase-9)。 结果: 1.与空白组(10d)及舒林酸组(10d)相比,AOM+DSS组(10d)及AOM+DSS+舒林酸组(10d)组小鼠体重下降,结肠长度缩短,DAI评分、病理学评分升高及肠壁结构紊乱程度加重,炎性细胞浸润数量增多(P<0.05);AOM+DSS+舒林酸组(10d)与AOM+DSS组(10d)相比,上述症状有所改善(P<0.05),但较空白组(10d)及舒林酸组(10d)上述症状加重(P<0.05)。空白组(10d)与舒林酸组(10d)无统计学意义(P<0.05)。 2.与空白组(12w)及舒林酸组(12w)相比,AOM+DSS组(12w)及AOM+DSS+舒林酸组(12w)小鼠体重下降,结肠长度缩短,瘤负荷、肿瘤占结肠百分比及大体评分升高(P<0.05);与AOM+DSS组(12w)相比,AOM+DSS+舒林酸组(12w)上述症状有所改善(P<0.05),但较空白组(10d)及舒林酸组(10d)上述症状加重(P<0.05);成瘤率:空白组(12w):0;舒林酸组(12w):0;AOM+DSS组(12w):83%;AOM+DSS+舒林酸组(12w):67%;AOM+DSS组(12w)及AOM+DSS+舒林酸组(12w)均可累及黏膜层及粘膜肌层,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均为为中分化,腺体结构排列不规则,可见细胞核异型性。空白组(12w)及舒林酸组(12w)无统计学意义(P>0.05)。 3.Ki-67及PCNA平均光密度值:与空白组(12w)、舒林酸组(12w)及AOM+DSS组(10d)相比,AOM+DSS组(12w)和AOM+DSS+舒林酸组(12w)明显升高(P<0.05);AOM+DSS+舒林酸组(12w)较AOM+DSS组(12w)减少(P<0.05),但较空白组(12w)、舒林酸组(12w)及AOM+DSS组(10d)升高(P<0.05)。空白组(12w)、舒林酸组(12w)及AOM+DSS组(10d)无统计学意义(P>0.05)。 4. IL-6、COX-2、PGE、TNF-a、TLR-4:与空白组(12w)、舒林酸组(12w)及AOM+DSS组(10d)相比,AOM+DSS组(12w)及AOM+DSS+舒林酸组(12w)明显升高(P<0.05);AOM+DSS+舒林酸组(12w)较AOM+DSS组(12w)减低(P<0.05),但较空白组(12w)、舒林酸组(12w)及AOM+DSS组(10d)升高(P<0.05);空白组(12w)与舒林酸组(12w)及AOM+DSS组(10d)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 IL-21:与空白组(12w)、舒林酸组(12w)相比,AOM+DSS组(10d)、AOM+DSS组(12w)及AOM+DSS+舒林酸组(12w)明显降低(P<0.05);AOM+DSS+舒林酸组(12w)较AOM+DSS组(12w)及AOM+DSS组(10d)升高(P<0.05),但较空白组(12w)及舒林酸组(12w)降低(P<0.05);AOM+DSS组(10d)与AOM+DSS组(12w)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组(12w)与舒林酸组(12w)无统计学意义(P>0.05)。 5. P-38、P-JNK、P-ERK、S6K、Caspase-3、Caspase-9:与空白组(12w)及舒林酸组(12w)相比,AOM+DSS组(12w)及AOM+DSS+舒林酸组(12w)明显升高(P<0.05);AOM+DSS+舒林酸组(12w)较AOM+DSS组(12w)减低(P<0.05),但较空白组(12w)及舒林酸组(12w)升高(P<0.05)。然而,P-65:与空白组(12w)及舒林酸组(12w)相比,AOM+DSS组(12w)及AOM+DSS+舒林酸组(12w)明显降低(P<0.05);AOM+DSS+舒林酸组(12w)较AOM+DSS组(12w)升高(P<0.05),但较空白组(12w)及舒林酸组降低(12w)(P<0.05)。空白组(12w)与舒林酸组(12w)无统计学意义(P>0.05)。 6. NLR:AOM+DSS组(10d)较空白组(12w)、舒林酸组(12w)、AOM+DSS组(12w)、AOM+DSS+舒林酸组(12w)明显升高(P<0.05)。空白组(12w)、舒林酸组(12w)、AOM+DSS组(12w)、AOM+DSS+舒林酸组(12w)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 预防性应用舒林酸可以改善结肠炎小鼠的症状,减少结肠缩短及改变小鼠结肠炎病理学特征。 2. 预防性应用舒林酸可以改善CAC小鼠的症状,减少结肠缩短,但不改变小鼠结直肠肿瘤的病理学特征。 3. 预防性应用舒林酸可以抑制CAC小鼠结肠上皮细胞增殖水平。 4. IL-6、COX-2、PGE、TNF-a、TLR-4可能与CAC的成瘤期有关;IL-21与CAC的炎症期和成瘤期均有关,可能参与CAC的转化过程。预防性应用舒林酸可以抑制炎症因子IL-6、COX-2、PGE、TNF-a、TLR-4的表达及促进IL-21的表达。 5. P-38、P-JNK、P-ERK、P-65、S6K、Caspase-3、Caspase-9蛋白可能参与CAC的成瘤过程。提示预防性应用舒林酸可能是通过作用于mTOR信号通路、NF-kB信号通路及MAPK信号通路抑制小鼠结直肠肿瘤生长。 6. NLR可能与CAC的炎症期具有相关性,不参与CAC的成瘤期。预防性应用舒林酸对其无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