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从雨果在文明转型期写下的《向文物的破坏者宣战》,到标志人类遗产观达成共识的《世界遗产公约》,文化遗产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以及核心价值观得到了高度关注,然而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也愈加复杂。基于文化遗产新常态的背景,习总书记做出“让遗产活起来”的重要指示,而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诸多实践中,旅游的活化利用是重要方式之一。文化遗产特质的核心——场所精神,随着历史更迭和场所结构的变迁,具有延续场所的精神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雨果在文明转型期写下的《向文物的破坏者宣战》,到标志人类遗产观达成共识的《世界遗产公约》,文化遗产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以及核心价值观得到了高度关注,然而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也愈加复杂。基于文化遗产新常态的背景,习总书记做出“让遗产活起来”的重要指示,而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诸多实践中,旅游的活化利用是重要方式之一。文化遗产特质的核心——场所精神,随着历史更迭和场所结构的变迁,具有延续场所的精神特质和历史文脉以及实现自我更新的特性,是研究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的新视角。遗址公园作为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创新形式,也是体现场所精神特性的典型场所,故本研究选取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为案例地,尝试拓展文化遗产场所精神的理论体系,探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旅游利用的协调发展。主要以两大问题为核心展开研究:一是探索文化遗产场所精神的维度和感知要素;二是探讨游客的场所精神感知对遗产认同、游后行为意向的影响关系。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为:通过文献回顾并结合相关理论,提出研究假设和理论模型。运用文献分析和内容分析的方法,探索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游客场所精神感知的维度和要素,编制场所精神感知的测量量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选取遗产认同、游后行为意向变量的测量题项,形成调查问卷并进行实地调研。对样本数据进行检验和统计分析,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并进行结果分析,从而得出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1)场所精神感知的维度构成。研究发现文化遗产场所通过旅游形式的活化利用,既保留了遗址的场所精神和历史文脉,也在满足时代的要求和人们的需求中产生了新的场所精神。场所精神的延续和更新为文化遗产叠加时代性价值,从场所本质和特性的视角,增加文化遗产保护与价值传承的途径,使旅游活化的文化遗产在城市发展中重焕生机。通过对场所精神感知要素的探索以及量表的检验,最终形成包括5个维度以及17个测项因子在内的场所精神感知测量量表。通过数据分析得出游客对遗址公园场所精神的感知特征:对遗址公园的自然环境和场所功能感知程度较高,对人工环境和场所活动感知程度次之,而对文化环境的感知程度最低,且同一维度下游客的感知差异较小。通过对场所精神感知结构模型的构建与检验,文化遗产场所精神感知的五维结构得到验证。(2)游客场所精神感知对遗产认同、游后行为意向的影响。本研究建立“感知-认同-意向”理论模型,揭示了在文化遗产游客的游后行为意向产生过程中,场所精神感知和遗产认同的重要作用及影响机制。研究证明延续和更新文化遗产的场所精神,增强游客对场所精神的感知,可以促进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以及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构建场所精神感知与遗产认同、游后行为意向的结构方程模型和分析路径系数,对研究假设和理论模型进行了验证,游客的场所精神感知一方面直接地正向影响游后行为意向,另一方面通过遗产认同间接地正向影响游后行为意向,场所精神视角下的“感知-认同-意向”关系模型得到验证。本文尝试在以下方面做出创新:(1)方法应用方面,运用文献分析和内容分析法发展场所精神感知的测项,构建场所精神感知与遗产认同、游后行为意向的结构方程模型,丰富场所精神和遗产认同的量化研究。(2)理论研究方面,探索文化遗产场所精神感知的五维结构,验证了场所精神视角下游客“感知-认同-意向”的关系模型。(3)研究视角方面,从体现文化遗产场所本质和特性的场所精神视角出发,探索文化遗产价值传承保护与旅游利用的协调发展。最后,本文为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以及其他文化遗产景区提出管理建议:深入挖掘遗址公园场所精神内涵,凸显遗址公园的休闲游憩功能,丰富遗址公园的场所活动,深化遗址公园的文化和教育意义。
其他文献
二十世纪后半叶的英国著名作家安吉拉·卡特和当代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在文学创作和学术交流方面有深刻的联系,石黑一雄在小说创作初期就接受导师卡特的写作指导,包括小说叙事策略和技巧等。毫无疑问,卡特对石黑一雄创作是有一定影响的,他们的师生交往和文学讨论不仅直接呈现在传记、演讲和访谈等事实材料上,也暗含在小说作品中,在叙事和主题方面都能发现卡特对石黑的影响痕迹。结合史料梳理与小说文本的文学分析两种途径,探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及北京申办冬奥会成功,冰雪运动在中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国家对冰雪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沈阳体育学院地处东北地区,是辽宁省内唯一一所中央与地方共建、以体为主的高等体育院校,探寻如何优化其滑冰课教学,培养冰雪方面全面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本文应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从沈阳体育学院滑冰课教学现状入手,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应用多元智能理论
氢化铈由于其高的化学活性与化学潜能,而在活性材料领域中的应用具备极高的潜力,但关于高纯度氢化铈的制备工艺以及其在活性材料领域中应用的性能研究的报道目前还较少。本论文以氢化铈为主要研究对象,分别从氢化铈的制备工艺、氢化铈的安定性处理技术、复合活性材料的配制以及复合活性材料的钝化处理四个方面展开研究。本论文在Ar/H2(50 vol%:50vol%)气氛下对金属铈进行氢化处理,从而获得了高纯度的氢化铈
博尔赫斯是阿根廷著名的文学家、批评家和翻译家,他为阿根廷文学乃至整个拉丁美洲文学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他以其饱含灵思、深邃隽永的文字为读者建造了一座座玄妙的文学迷宫。迷宫,除了是一种文学意象、叙事手法,它还是博尔赫斯“感受和生活的方式”,其笔下的迷宫书写呈现出叙事审美与生命哲思的双重意蕴。论文主体部分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梳理迷宫在博尔赫斯小说文本中的具体呈现。博尔赫斯对迷宫的书写从具象的空间延伸到了时
氢能具有清洁高效、应用场景丰富等优点,将成为能源行业变革的重要媒介。电解水制氢有望成为制氢的主流工艺,然而,在实际生产中电解水效率低下,这主要是受限于阳极上发生的析氧反应(OER),从而影响了电解水制氢工艺的发展。因此,寻找合适的析氧催化剂对于电解水的发展尤为重要。研究发现,双金属氢氧化物在电化学领域尤其是析氧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双金属氢氧化物为研究对象,以泡沫镍(NF)为基底,在NF上合
荷兰作家塞斯·诺特博姆(Cees Nooteboom)是欧洲当代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五十多年的游历生活使得诺特博姆有着极为丰富的生命经历和人生体验,让他对世界和人类的生存有了深入的观察。他看到战争对人们带来的长久深远的影响,看到人们在现代生活中遭遇到的迷茫和焦虑,看到现代文明对古老历史的侵扰。他对人类的命运投以深切的关注和关怀,逃离意识在他的作品中也多有体现。通过对逃离意识的书写,诺特博姆试图展现他
中韩两国向来重视课程和教学的衔接性问题。在相关理论和教育政策的指引之下,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课程衔接问题,但是,有关教材衔接性的研究却不多见,关于教材衔接性的国际比较研究更加缺乏。本文以中韩两国通行的母语教材为研究对象,梳理、总结中韩两国母语教材在衔接性方面取得的成就,比较各自的优缺点,进而提出相关意见与建议。首先,综述了已有教材衔接性研究的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结合母语教材自身的特点,建构新的母语
《中国哲学家孔夫子》(Confucius Sinarum Philosophus)于1687年问世,是由四位耶稣会士编纂的一部主要关于中国儒家文化的著述。该书收录了《大学》《论语》《中庸》的拉丁译文和欧洲首幅孔子肖像,集中传播了孔子思想,对17-18世纪欧洲社会影响深远。本文以形象学和“他者”为理论方法,以文化翻译观为视角,研究该书中耶稣会士书写的孔子形象。首先,本文梳理了《中国哲学家孔夫子》产生
“克苏鲁神话”在当下已经成为流行文化中的一朵奇葩,然而目前中文学界对其关注仍然寥寥。本文以洛夫克拉夫特的“克苏鲁神话”系列所表现的宇宙恐怖主义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现代哲学、心理学中关于他者的理论为主要研究理论,结合空间理论、现代性理论、后人类理论等讨论宇宙恐怖主义的本体、形态、生成与价值。论文主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主要探讨宇宙恐怖主义的本体,即宇宙恐怖主义的本质是什么。在认知、道德、欲望三个层面,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波兰当代著名作家,同时也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波兰作家之一。其作品自成一派,形成了独特的流动性叙事方式。文本呈现的“流动”及其“流动性”既是书写内容,也是精巧编织的文本质感,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感知与表达系统。流动性叙事不是无根文字的飘离,在受制于语言叙事逻辑的同时,它呈现出符合时代感受与个人趣味的新可能。论文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在绪论部分首先介绍托卡尔丘克的生平及其作品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