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C超结VDMOS研究与优化设计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wi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SiC技术的发展,SiC功率器件性能的提升会像Si功率器件一样受到理论极限的制约。因此将打破Si限的超结结构应用到SiC器件中进一步提升功率器件性能具有顺应时代发展需要,满足器件应用领域的重要意义。本文主要设计并优化了一款1400VSiC超结VDMOS的元胞结构,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首先,对SiC VDMOS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工作原理进行研究,介绍VDMOS的主要静态参数:阈值电压、击穿电压、导通电阻,并分析了器件各部分设计参数(长度、注入深度、掺杂浓度等)对其静态电特性的影响。另外还研究了超结的基本理论和设计公式,并分析了超结的设计参数对击穿电压和导通电阻的影响。其次,对漂移区、JFET区、沟道、P型阻挡层、P型基区等1400V碳化硅超结VDMOS元胞区元胞的基本参数进行设计并优化。以1400V阻断电压为设计目标,兼顾特征导通电阻和器件工作的可靠性,在理论分析基础上,采用TCAD仿真软件基于器件特性数据,分析了各区浓度和尺寸、超结结构参数对MOSFET功率参数的影响,基于影响曲线,折中考虑击穿电压,导通电阻,JFET区栅氧化层击穿,P阱区穿通,阈值电压等因素,确定了超结VDMOS元胞区各区的参数,分别为:漂移区厚度9um、超结P柱、N柱浓度均为1.9×1016cm-3-,JFET区长度(0.5um*2),沟道长度0.5um,P型阻挡层深度0.3um、浓度1.5×1018cm3,P型基区浓度5×1016cm-3等。最后,本文提出一种局部非平衡超结结构,其PN柱掺杂是采用局部失配,总体平衡进行的。将此结构应用到VDMOS中并与传统N型漂移区VDMOS、普通超结VDMOS进行对比。保证三者的厚度和浓度相同,比较击穿电压的变化,发现改进的局部失配超结VDMOS具有最高的击穿电压。同时还给出了三者的特征导通电阻,计算了品质因子(VB2/R),改进的局部失配超结结构的品质因子高于传统器件而低于完全平衡的普通超结结构。综上,本文的主要工作为设计并优化了可用于1400V阻断电压的SiC超结VDMOS元胞结构,提出了一种局部非平衡超结结构,研究结果表明超结结构有效提升了 SiC VDMOS的功率性能;而提出的局部非平衡超结结构则能够进一步提高SiC VDMOS的阻断电压,是一种提高SiC超结VDMOS耐压的有效方法。
其他文献
非稳腔在获得高功率高光束质量的激光光束方面拥有巨大的优势。但是,由于常规非稳腔输出光束通常为环形,限制了其实际应用。本论文主要对光学非稳腔输出环形光束中央暗斑重构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从7个天然居群(井冈山西平、井冈山和遂川交界处、铜鼓龙门、宜丰官山大西坑、小西坑、宜春明月山和军峰山)和一个栽培居群(庐山居群)采集穗花杉样本,以改良CTAB法从穗花杉叶片中
本课题应用改性的方法构建了高效吸附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碳化蒙脱土和改性蒙脱土复合的毒素吸附剂FH-FCC,通过体外和体内试验两个方面研究了FH-FCC对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的吸附效果。试验一体外试验研究本试验选取了8种市售毒素吸附剂和3种改性蒙脱土以及活性炭,先运用简单吸附试验比较了其对DON的吸附效果。结果表明吸附剂D(主要成分为钙基蒙脱石和活性炭)、FH-FCC和活性炭对DON具有较好
被动毫米波成像是一种富有实用价值的探测成像技术。由于毫米波的绕射现象严重、目标信号微弱等特性,所成辐射图像往往存在分辨率低、可读性差等不足。通过硬件方法提高辐射成
糖原合成酶激酶(GSK-3)是一种高度保守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在动物中参与诸如糖原合成、胰岛素调节、多种蛋白的转录激活和发育调控等许多生命活动的信号转导。在植物中也分离到了GSK-3-Like基因,GSKs家族在植物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现有的证据表明,植物GSKs可能参与植物的非生物胁迫应答、伤害应答以及油菜素内酯信号转导,调节花的发育等等一系列生命活动进程。与动物GSK-3只包括两个基因
随着现代光学以及光纤技术的高速发展,光学传感技术无论在军事方面(如惯性导航,制导等)还是在民用方面(如生物传感,温度测量等)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应用。而光纤耦合谐振腔的出现,以他结构多样,外形尺寸小,高色散,高Q值等特性,使光学传感技术向着灵敏度更高,结构更紧凑的方向又迈近了一步。但是针对基于耦合谐振腔的干涉仪在很多关键技术上还没有实现突破,这就严重影响了传感系统的器件化,批量化生产。本文先分析了目前
广亲和性是水稻中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它能克服籼粳交的育性障碍,使得水稻亚种间强优势的利用成为可能。前人研究表明控制广亲和性的主效基因S_5~n位于第6号染色体上。在此基础上,本文详细报道了S_5~n基因的精细定位、候选基因的表达和结构、BAC库的构建、候选基因克隆和转化等结果。通过精细定位将广亲和基因S_5~n限定在50Kb的区域内,确定了两个候选基因。利用RACE(cDNA末端快速扩增)反应获得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