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监测了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生物型的变异动态;研究了白背飞虱不同生物型对鉴别品种的致害性;研究了抗褐飞虱生物型Ⅱ的品种对褐飞虱生物型结构比例的影响;发掘了抗褐飞虱兼抗白背飞虱品种和材料;对抗褐飞虱生物型Ⅱ的品种进行了田间抗性评价。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
1、褐飞虱生物型的变异动态监测,群体鉴定结果表明,所监测的代表点广西南宁、云南思茅、云南开远、河南信阳、湖南长沙、重庆秀山褐飞虱对含Bph1、bph2基因的鉴别品种均表现为致害,即含Bph1、bph2基因的鉴别品种不抗褐飞虱;个体鉴定结果表明,除了云南思茅以Ⅱ+Ⅲ型为优势种群,其它代表点均以生物型Ⅱ为优势种群。
2、白背飞虱生物型的变异动态监测,群体鉴定结果表明,所监测的代表点广西南宁、云南思茅、云南开远、河南信阳、湖南长沙的白背飞虱种群对各鉴别品种的致害力不完全一致,广西南宁、湖南长沙的白背飞虱能致害含wbph1和wbph2的品种,而云南思茅、云南开远、河南信阳的白背飞虱不能致害含wbph1的品种;个体鉴定结果表明,各地白背飞虱生物型的比例不完全一致,大多数代表点Ⅰ型的比例较高,Ⅱ+Ⅲ型的比例较低。
3、白背飞虱不同生物型对鉴别品种致害性的研究结果表明,白背飞虱不同生物型对不同鉴别品种的致害力有比较明显的差异。生物型Ⅰ只能致害无抗虫基因的鉴别品种;生物型Ⅱ可致害含Wbph1基因的鉴别品种;生物型Ⅲ可致害含Wbph2基因的鉴别品种,但不能致害含Wbph1基因的鉴别品种:生物型(Ⅱ+Ⅲ)既可致害含Wbph1基因的鉴别品种,又可致害含Wbph2基因的鉴别品种。上述结果可进一步说明应用白背飞虱在不同鉴别品种上分泌的蜜露量进行不同生物型的划分是可行的。
4、种植抗褐飞虱生物型Ⅱ的品种对褐飞虱生物型结构比例有较大影响,可大大提高Ⅱ+Ⅲ型所占的比例。
5、抗褐飞虱兼抗白背飞虱品种和材料的发掘结果表明,高抗褐飞虱生物型Ⅱ兼抗白背飞虱的品种(材料)1份,占鉴定总数的0.93%;抗褐飞虱生物型Ⅱ兼抗白背飞虱的品种(材料)39份,占鉴定总数的36.45%;中抗褐飞虱生物型Ⅱ兼抗白背飞虱的品种(材料)18份,占鉴定总数的16.82%;抗褐飞虱孟加拉型兼抗褐飞虱生物型Ⅱ和白背飞虱的品种(材料)26份,占鉴定总数的24.30%;中抗褐飞虱孟加拉型兼抗褐飞虱生物型Ⅱ和白背飞虱的品种(材料)12份,占鉴定总数的11.22%;中抗褐飞虱孟加拉型兼中抗褐飞虱生物型Ⅱ和白背飞虱的品种(材料)11份,占鉴定总数的10.28%。
6、抗褐飞虱生物型Ⅱ品种的田间抗性评价结果表明,佛山油占对褐飞虱具有较强的抗性作用,证明其田间抗虫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