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新词的生成机制研究——基于外延内涵传承说

来源 :三峡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c595166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新事物,新现象,新思想和新观念随之产生,这也使得许多新词不断出现。因此,新词是社会发展和变化的直接表现。同时,新词的出现也是人们认知发展的一种体现。然而,对于新词的研究,我们发现之前的研究大多停留在描述层面,很少涉及新词的构成机制。因此,本文采用认知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理论-外延内涵传承说来展开研究。  徐盛桓教授最早提出“外延内涵传承说”是为了解释转喻与隐喻的发生机制和对隐喻转喻为什么可能存在给出了更具心理实在性的理论说明。根据“外延内涵传承说”我们可以得知,一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传承关系是建立在人类对客观世界认知与认识的类层级结构之上的,而这一结构又建立在常规关系的基础之上。因此,我们认为可以通过这一理论来探讨中文新词的生成机制。  本文着眼于汉语新词,旨在探寻外延内涵传承说在新词中的体现,并揭示这些新词的生成机制。本文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对2012年出版的《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部分典型的汉语新词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研究。通过对个案的研究发现外延内涵传承说能够很好的解释这些新词的生成。本文将新词分为“旧词新义”和“新词新义”。通过对“旧词新义”的分析,揭示出此类新词的生成机制:一个旧词的新意义通常是这个旧词的内涵内容的一个偶然涵项被传承的结果。通过对“新词新义”进行分析,揭示出此类新词的生成机制:一个新词的产生是己知概念/词的外延内容,或是它们的内涵内容的一些必然涵项被传承。进而表明这些新词不是随意被创造而是具有一定的理据。这也是词典为什么收录这些新词作为常规词,同时被人们接受并广泛运用。另外,通过本研究,也有助于我们对新词更好的认识和理解。
其他文献
彼得·凯瑞(1945—)是澳大利亚21世纪最知名的小说家之一。他创作颇丰,其长篇小说曾多次获得许多重量级的国际大奖,其中曼布克图书奖2次,联邦作家奖2次,迈尔斯·弗兰克林奖(
以木质素磺酸钙、二乙胺和环氧氯丙烷为原料,通过接枝氨基,合成了木质素胺脱色絮凝剂.研究了反应物料配比、活化时间、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等因素对合成的影响,优化出絮凝剂合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扩大了翻译研究的范围,开拓了翻译者的视野.该文以目的论为基础,结合文化的特点,探讨了翻译与目的语文化的互动关系以及译者的文化态度,并指出译者的文化
该文展示《威尼斯商人》中人物的人的本性的双重性.该剧的特殊历史背景决定了几乎所有人物形象的表层性和深层性.第一章是有关夏洛克的双重性,即人性和非人性两个方面.其非人
殖民主义从来就不是单纯地经济剥削与掠夺,它是在种族和文化的优越感与文化霸权的掩盖下出现的一种侵略剥削模式.殖民主义在欧洲国内被合法化为“教化野蛮人”.在《黑暗
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国加入WTO,以及对外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深入,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的语言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然而,许多学生学习多年后外
该论文着重探讨分析任务教学法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任务教学法在西方国家教育中非常普及,在中国使用不多.它将是中国教育实践,特别是外语教学中的一个新尝试.在剖析
长期以来,尽管"明白"与"精确"是我们讲话或写作所追求的标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模糊语言大量存在.该文以Pierce,Ullman,Kempson and Lakoff等关于模糊语言的理论及他们关于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