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师教育模式的历史变迁及走向探析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nan87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该《决定》提出“要完善教师教育体系,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要完善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等学校共同参与、培养培训相衔接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这里,在国家正式文件中第一次用“教师教育”概念代替了“师范教育”概念,自此,“教师教育”一词被理论界广泛使用,实践中也开始了各种从“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型的改革。但是,笔者发现在理论界的讨论中不乏对“教师教育”概念的误解与滥用,实践中的改革也不乏盲目与表面化,这些问题如果不予以解决,势必会影响教师教育的健康发展。鉴于此,本文选择以教师教育模式为切入点,通过对我国教师教育模式的历史变迁、面临的现实挑战和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与分析,科学地提出其未来走向,以期帮助各界正确理解教师教育的真正内涵,明确我国教师教育模式的必然发展趋势;消除各界的茫然心理,坚定其向正确方向改革的信心。 本文在第一部分按“历史背景→特点→评析”的思路,对我国一百多年来所历经的三大教师教育模式分别进行了梳理,最后得出四点对当今教师教育模式改革的重要启示:①教师教育模式必须适应社会发展要求;②教师教育模式的变革应在继承中发展、在借鉴中创新;③正确处理好“学术性”与“师范性”的关系;④教师教育模式应具有一定的相对稳定性。 要科学地确立未来教师教育模式的走向,除了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外,还得了解我国教师教育模式的现状;分析我国当前的国情、教情以及世界教师教育模式发展趋势,为此本文在第二部分简要概括了我国教师教育模式的现状后,还从社会、教育等方面出发对我国教师教育模式面临的来自国内外的现实挑战进行了分析,并发现面对这些挑战,我国当前教师教育模式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①独立定向体制的僵化;②培养目标与社会要求的不相适应:③培养方式单一、方法落后;④培养课程内容陈旧,设置不合理;⑤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分离。 在吸取了历史变迁中的经验与教训并找出当前存在的问题后,本文在文末科学地提出了我国未来教师教育模式的走向:①体制逐步开放,即开放是最终趋势,但完全开放的教师教育体制并不适合现在的中国,我国近期内教师教育体制应该以混合型体制为宜,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先实行开放非定向教师教育体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应该保留独立定向的教师教育体制;②未来培养目标的综合化,即未来教师教育要超越“技术型”教师培养目标,向“研究型”、“反思型”、“创新型”教师培养目标转变;③培养方式的多样化,即打破几年一贯制的定向培养方式,实行“3+X”或“4+X”等阶段性非定向培养方式;④培养课程的合理化,即各类课程比例应更加协调,课程门类更加丰富;⑤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全面一体化,即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不仅仅是机构要进一步统一,在内容、师资等方面也应该一体化。
其他文献
学术探究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属性,是研究生教育“状态”本质—学术性和“运行”本质—探究性共同逻辑推理的结果。而相对于应用型硕士而言,学术探究对学术型硕士生提出了更高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线学习已经成为了当今教育领域的一大热点,根据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需要以及学习个性化、终身化的要求,个性化网络教学必将成为一种发展趋势。相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以及校本课程的兴起,学校课程领导的理念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而作为学校课程领导的一项重要职责,教师专业发展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起
教练员对运动员、运动队的作用毋庸置疑,运动员平时的训练、技术水平的提高、比赛临场的发挥离不开教练员的训练方法、悉心指导以及教练员的智能结构.本课题符合举国体制、大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有了显著的提高,成功地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化教育阶段,但是城乡高等教育发展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