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课外小说阅读指导策略研究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yh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说是一种情节虚构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它通过叙事方式进行人物角色刻画、环境描写,以此来概括性地表现社会生活,表达基本情感。小说的这种特征在小学生的语言知识建构、思维发展、审美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小学阶段课文中涉及的小说较少,这就需要在课外大量地补充小说阅读。要想深入地开展小说阅读,减少阅读的盲目性、消遣性和肤浅性,语文教师就要给予必要的指导。所以本研究在了解学生课外小说阅读现状的基础上,探析教师在课外小说阅读指导中的不足,提出改善的策略。本文总体包括以下四部分内容。绪论部分,主要是介绍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先明确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向。第一章,核心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核心概念界定主要对小学高年级、小说、课外小说阅读指导等进行界定。理论依据包括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的启示。第二章,小学高年级课外小说阅读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调查发现小学高年级课外小说阅读现状存在的问题,包括小学生课外小说阅读质量不高、随意性大;学生课外阅读不关注小说语言的艺术性;学生对小说文本描写艺术手法获取不足;学生阅读小说时叙事性与思维能力培养联系不紧密;学生对小说审美关注不多等问题。具体的原因在于:教师缺乏对课外小说阅读契机的指导;语文教师忽视小说语言构建指导;教师文体意识不强影响对小说细节描写的关注;教师缺乏有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学业评价及学生认知能力有限影响小说美育等。第三章,提出实施小学高年级课外小说阅读指导的策略。具体包括语文教师加强课外阅读小说的质量管控;结合小说特征进行学生语言构建引导;引导学生关注小说文体的细节刻画;结合小说叙事主线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强化小说的美育功能;构建课外小说的评价体系等。
其他文献
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当前学校进行劳动教育情况不容乐观,存在认识不清,被压榨、表面化、形式化等问题,而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性教育,是人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在小学阶段更应注重学生劳动观念的培养。本研究以劳动教育为出发点,查阅劳动教育相关文献,对劳动教育作用、课程、实施途径以及与全面发展中其它四育的关系等进行相关综述,了解劳动教育相关基本情况。并分
实地考察是地理实践教育的重要教学方法,也是近十年国际地理教育的研究热点。我国制定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加强学生在真实环境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教科书是学生学习和学校教学的重要资源和工具,教科书中的实地考察内容是开展实地考察的重要参考。研究制定地理实地考察活动设计的分析维度、构建教科书实地考察活动的分析框架,通过对不同版本教科书的评析,归纳教科书实地考察
“全面二孩”政策放开,城市中的部分家庭选择生育二孩,这就使部分独生子女成为了家中长子女。而此时的他们和弟弟妹妹的年龄差又相对较大,故称其为大龄头胎儿童。年龄差较大的同胞关系,作为社会转型加速期的一种新现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新成员的加入使得家庭结构有变化,同胞之间的日常相处难免产生矛盾。面对年幼的弟弟妹妹,头胎儿童将会如何应对同胞冲突,本研究对此进行探讨。且已有研究证实同胞冲突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作为刘宋时期最为杰出的诗人之一,谢灵运在后代诗歌史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历代诗人与批评家都对其诗歌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接受,其中明代谢灵运诗歌的接受颇具特色。与有明一代文学复古思潮相始终,明代谢灵运诗歌的接受不论是在文本方面还是在理论批评方面都较前代有了质的飞跃。基于明代谢灵运诗歌接受的突出特征,本文对明代谢灵运诗歌的接受情况进行了尽可能全面的分析与讨论。本文共设置三个章节。第一章为明代谢灵运诗歌接
《小鸟,我的朋友》是词作家曹勇、曲作家施光南共同创作的一首女高音歌曲,该作品歌词淳朴,旋律抒情优美,生动描写了一只活泼灵动的小鸟飞落在人类窗前,用委婉动听的歌喉,像是在与人交流的动人画面。本文以《小鸟,我的朋友》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词、曲作家与歌曲创作背景入手,着重对歌曲演唱技巧与舞台艺术实践进行了分析与探究。在歌曲演唱技巧方面对音量与音色的变化、气息的控制与选择、音乐长、短线条的演唱对比、特殊音型
吉纳斯特拉是20世纪国际知名的阿根廷作曲家,同时也是拉丁美洲音乐群体里的重要一员。本文选取的《第一钢琴奏鸣曲》是吉纳斯特拉创作的第二个时期“主观主义时期”的作品,也是他较为成熟的作品。在这个时期他的创作不单单局限于以民族素材为核心,而是有意识的将民间素材进行加工与转换同时还运用现代的创作手法,可以说兼具民族性与现代性。而《第一钢琴奏鸣曲》就是吉纳斯特拉此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同时也是他该时期创
文化创伤(cultural trauma)研究起源于因战争、政治等原因而面临身份危机问题的群体特征研究,是在世纪之交由西方社会学家、耶鲁大学教授罗恩·埃尔曼(Ron Eyerman)和杰弗里·亚历山大(Jeffrey Alexander)提出并加以使用的。文化创伤指对某个群体造成持续灾难性影响的事件在集体意识上留下的难以磨灭的印迹。通过利用文化创伤这个概念,学者们研究和解释西方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
由于老龄化带来的与公共卫生问题有关的若干原因,人们越来越重视老龄化对作出有效决策的能力有哪些影响。为了维持老年生活的独立性并减少对家庭、社会和其他外部支持的负担,老年人在财政、住房等方面的有效决策可能在晚年生活中产生重大影响。在金融和卫生领域的决策可能更加重要,因为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应对糟糕决策的机会和资源可能更少。因此,了解衰老如何影响决策,并识别与晚年最佳和非最佳决策过程相关的环境是很重要的
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促进了教育领域的信息化进程。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信息技术要注重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学生问题解决等能力。初中与高中前后衔接,高中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对初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因此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方式,探寻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模式。项目式学习强调学生的亲身参与,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伴随着知识、技能、情感的获得。另一方面交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慕课(MOOC)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授课方式和学习方式,也对汉语国际教育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比”字句作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比较句式,在现有的慕课中涉及此内容较少,故本文以“比”字句的教学为例对慕课教学进行研究和设计,以期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提供参考。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在第一章对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模式进行简要概括,以《中级汉语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