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藏地处青藏高原,与邻近地区形成了“高阶式”的梯状地形,自古交通闭塞。边缘地带复杂的地貌和气候,增加了与周边地区交通通行的难度。此外,由于地形结构复杂以及人口稀少,疆域广阔等原因,导致过去的西藏无论是在与区域外还是区域内部相互的交通联系都呈现极强的封闭性。交通可达性值的好坏是衡量区域交通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在区域经济的发展及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交通发展质量的好坏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好坏的风向标。自1951年和平解放以来,随着西藏公路交通运输条件的不断改善,西藏的社会经济状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揭示了西藏公路交通发展对区域经济、城市化、旅游等方面的促进作用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立足于经济地理学和交通地理学的基本理论,首先梳理了自和平解放以来公路交通发展的概况,并采用可达性的研究方法,对西藏公路交通的可达性以及对经济、城市化、旅游业发展的影响进行系统的分析。(1)西藏自治区的古代交通设施主要为一些自然形成的小路和简陋的栈道,1954年之前,现代公路交通仍为一片空白。建国后,为了实现和平解放西藏的目标,人民解放军一边修路,一边进军,到1958年,西藏形成以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为基础的公路交通框架。此后,经过70余年的发展,至“十二五规划”末,西藏已形成以5条国道和14条省道为主的公路交通网络。“十三五时期”规划了多条区域内以及连通区域外的高速公路,西藏的公路交通将进一步升级改造。(2)以西藏公路交通的发展为基础,利用ARCGIS软件分别从74个县级单位和7个地级单位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西藏的公路交通可达性,结果发现,西藏的公路交通可达性空间格局呈现以拉萨为中心,分别向那曲、林芝、日喀则三个方向延伸的三角形优势核心区以及西藏东部的昌都和西部的阿里为中心的弱势边缘区;其中市交通可达性3个年份的演变,从2010年到2020年公路网络大升级后,7个地级中心的可达性值均提升一倍以上。经过对西藏自治区公路交通大变革背景下对高速公路效应的研究分析发现,对外高速公路的修建大大缩短了对外联系的通勤时间,时空压缩效应十分明显,压缩率可达到一倍左右。(3)西藏公路建设与GDP增长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并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城市化进程加快,尤其是从2010年后,城市化发展迅速,截止到2017年,城市化率达到30.89%,并且城镇主要分布在交通线路轴带周边。此外,随着公路网络的不断升级完善,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旅游发展带来的经济增长,已成为地区财政的主要来源之一,旅游收入占到GDP的一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