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辅料或面料的蕾丝,广泛应用于服装及家纺行业。蕾丝起源于公元前,蓬勃发展于文艺复兴之后。19世纪60年代左右蕾丝传入中国,并在中国多地衍生出本土化的手工艺产品。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蕾丝工艺及产业部分成功转型进入工业化时代。蕾丝种类繁多。国外常以工艺、产地给予手工蕾丝命名。国内曾泛称之为蕾丝、花边、抽纱等,概念模糊。对于古典蕾丝全面、清晰的认知分类欠缺;对现代设计具指导意义的研究欠缺,尤其缺少基于古典蕾丝形态及图案布局、图形设计、形变特征等的相关研究;在当代,水溶绣工艺应用愈加广泛,但对其图形设计形态的可控性、布局及创新设计方式的探索欠缺。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进行了以下三大方面的研究。首先,对国内外蕾丝品类的发展流变进行梳理分析。本文通过大量的中外文献研究、国内外博物馆、面料展会实地考察,获得蕾丝各方面信息,并进行归纳整理。将国内外手工蕾丝的源流历史分为起源、发展、沉寂三个阶段进行阐述。对国内外蕾丝分类、地域、工艺流变进行归纳和推断。国外手工蕾丝按工艺特征分为:针制蕾丝、棒槌蕾丝两大类,并详介绍了其中的著名品种。蕾丝作为一种舶来品,在中国能够落地生根,并发展出民族特色,和中国刺绣编织工艺基础有关。本文从:刺绣,纱罗织物,绳结、绦网编织品三方面阐述了中国的相关工艺背景。将国内手工蕾丝按地域分为:浙江省内萧绍地区抽纱(万缕丝、台州雕平绣)、潮汕地区抽纱、山东地区抽纱、江苏地区抽纱。并总结归纳我国蕾丝产业现代发展模式有:非遗及博物馆保护化,高端手工艺创意化,运营品牌化,现代加工工业化四个方向。明晰蕾丝的历史源流、工艺、种类、行业发展等,对于蕾丝的设计、应用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其次,对蕾丝图形的构成类型及图形形变特征进行研究。依蕾丝的图案布局特征,按“花”和“地”的关系分为:散点网底式、大花旁扶式、骨架连续式。进而将网底根据构成方式分为:交叉排线型、多边形旁扶型、经编类多边形型。通过几何分析和计算,对其形变特征进行计算预测,得出初步结论。并通过水溶绣工艺设计实践,制成相应网底样品并测试,对结论进行验证和完善。关于蕾丝网底形变特征的结论有:(1)不同类型网底可变形性大小:交叉排线型<多边形旁扶型<经编类多边形型;(2)交叉排线型网底沿排线方向的可变形性较差,无排线方向可变形性较优,排线方向≥3时,成型性较好;(3)旁扶型网底形变特征结论:对于同一多边形,各方向的最大形变量和最大形变率出现在形变极限位置,离形变极限位置越远,形变量和形变率趋向于越小;对于不同多边形,形变率与受力方向上图形的宽高比有关,受力方向的宽高比越大,则形变率越大。以上结论可用于预估蕾丝形变特征,对蕾丝进行不同方向的形变设计。同时本文的蕾丝网底设计方法为水溶蕾丝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最终,本研究结合理论研究内容,采用水溶绣工艺,进行产品创新设计的实践。设计过程包括灵感来源,Ps、Ai辅助图案设计,刺绣制版设计,刺绣机打样,制作成品等步骤。以三组不同主题的产品设计为案例,阐述水溶绣产品的设计方法和过程,并进行产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