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本质观是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科学教育中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本质的要求,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写进了科学课程标准之中。了解初中学生的科学本质观现状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此外,教师是课程的实现者之一,了解科学教师的科学本质观并加以提升,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梳理了国内外关于科学本质观的现有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的开展提供系统的理论依据。通过问卷调查研究法,了解初中学生科学本质观的现状。通过访谈法,进一步了解初中学生和初中科学教师的科学本质观及其对教学的影响。问卷调查结果表明:①初中学生的科学本质观略偏向于现代科学本质观,但仍然处于较为朴素的水平,有待提高;②从“科学世界观”维度的分析得知,大部分初中学生认为科学知识的增长是线性累积的,关注较多的是知识的用途。而对于知识是如何产生的,知识的合理性几乎不会去加以考虑。他们能够认识到科学的客观性、实证性,却对科学的相对性认识不足;③从“科学探究活动”维度的分析可知,初中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认识比“科学世界观”维度更低,科学探究中的创造性品质较差;④从对“科学事业”维度的统计与分析可知,初中学生对于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认识模糊,在一定程度上,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对立;⑤不同性别、学业水平的初中学生科学本质观的得分差异并不明显。质性访谈结果表明:初中科学教师的科学本质观偏于传统科学本质观。科学教师与初中学生的科学本质观水平比较接近,如在理解科学知识的逻辑性、确定性、解释性和预测性、合作与交流性、探究方法的多元性、科学的理性精神和批判创新精神方面。这表明教师在这些方面的科学本质观可能影响了学生的科学本质观。为了提升学生的科学本质观,本论文建议:①改革初中科学学业评价方式,实现评价多元化;②开展探究性学习发展学生科学本质观;③基于科学教师的科学本质观的发展来提升学生的科学本质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