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员工生产安全事故应急能力测量量表设计

来源 :江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s031570176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快速有效的应急工作可以最大限度保证人员和财产的安全,将事故损失降到最低。而人员应急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整体应急能力的强弱,所以,提高企业员工面对突发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能力是提高企业整体应急能力的重要一环。而通过测量企业员工应急能力,找出相对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提高,是一种有效手段。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目前还没有一种用于测量一般企业员工生产安全事故应急能力的工具。论文对此展开研究,具体包括以下内容:首先,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和理论的研究,从员工个体、团队、组织管理和内外部环境这四个方面分析归纳了企业员工生产安全事故应急能力的影响因素,由此得到了包含37个条目的企业员工生产安全事故应急能力影响因素的初始条目池,再根据开放式问卷和专家意见进行修改完善,得到最终包含30个条目的影响因素最终条目池,在此基础上编制了企业员工生产安全事故应急能力测量初量表。其次,选取不同类型企业的部分员工为对象,对初量表进行施测,使用SPSS26.0及AMOS23.0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了项目分析和因子分析,删除了不符合要求的数据,得到了企业员工生产安全事故应急能力测量正式量表,并通过α系数法和分半信度法验证其信度,使用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检验其效度,证明了正式量表的科学合理性和准确性。最后,对天津某企业员工进行了实证测试,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企业员工生产安全事故应急能力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其与该企业真实情况基本吻合,证明了该量表是科学、可行的。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该企业员工在心理状况、应急意识与经验、应急知识与技能、应急沟通与反馈、管理者应急意识和应急态度、应急管理、人文关怀、应急文化、应急教育、网络环境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从这些方面入手,提出了十条改进建议:关注员工不良心理、丰富员工急救知识与技能储备、增强员工应急经验和异常情况识别能力、提升团队成员应急沟通效果、加强管理者与员工的应急沟通交流、完善企业应急奖惩制度、关心员工工作生活、拓宽应急宣传的渠道、提高应急演练的真实度、正确引导员工合理使用网络。
其他文献
通过将铝合金材料与钢材料进行对比可发现,铝合金材料在自重轻、免维护、易回收等特性中凸显优势,且更符合绿色特性,故在倡导绿色建筑的今天,铝合金材料得到大量的应用和推广
许多革兰氏阴性致病菌和革兰氏阳性致病菌都拥有独特的效应蛋白转运输出机制,目前已经发现8种分泌系统,分别命名为T1SS-T8SS。其中细菌三型分泌系统(Type 3 secretion system
新古典经济学作为当下的西方经济学主导范式,对于经济学在过去的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然而由于其自身理论前提假设背离现实情况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批评。演化经济学便是在对新古典经济学基本假设的革命中开始自身的发展。本文从新古典经济学基本理论假设缺陷出发,论述了演化经济学本身所具有的基本特点以及其当下的发展现状,同时结合学界研究成果对演化经济学本体论构建提出了三点要求,包括保持开放统一的平台形态,构建起
超级电容器因其功率密度高、循环寿命长、充放电速度快等优异性能而备受关注,而电极材料是影响其性能和成本的主要因素。在当前研究中,部分生物炭由于比表面积低、孔结构单一
列管式金属换热器在化工、石油、制药、能源、热法海水淡化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长期存在金属管腐蚀及表面结垢等问题。以聚合物中空纤维管为换热元件的列管式塑料换热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对抗原的内吞并结合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es,MHC)分子是T细胞活化和免疫应答的前提和基础。DC对抗原的摄
产业集群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的一大重点研究内容。产业集群在技术创新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技术创新也是近些年的研究热点之一。因此,研究中国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是十分有必要且有意义的。本文首先对过去的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针对已有研究的不足,本文重点关注产业集群的界定、度量与特征的识别,根据产业集群的内部结构特征,确定统一的划分标准,创新性地将产业集群划分为贸易型
目的:患者病史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最具特征性的临床症状,用于临床筛查和辅助诊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方
作为新一代的半导体纳米材料,量子点因其独特的量子尺寸效应和荧光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其中,硫化物量子点具有优异的光学性质和耐磨性能,在生物荧光成像和润滑材料领
身份犯是根据行为人是否具有特定身份对犯罪进行分类的结果。中国现行刑法中的身份犯罪无处不在,贯穿于刑法的各个章节,但是,我国刑法立法中对身份和身份犯罪没有明确规定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