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生成模型的网络攻击检测技术研究

来源 :北京邮电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y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攻击检测是攻击防御的前提,在防止安全威胁和保护网络免受攻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多年来,攻击者与防御者始终在进行着博弈,新型的、组合式或更高级别的攻击模式不断出现,网络流量数据量大且特征维度高、攻击流量数据远小于正常流量数据、网络丢包导致流量特征不完整、未知攻击和攻击变种不断涌现,传统的机器学习方法遭受较低的检测率和较高的误报率。为了解决这些难点,本文结合深度学习和生成方法的优点构建深度生成模型来检测和识别攻击。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如下:(1)针对网络流量数据量大并且特征维度高,传统分类器检测性能低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使用改进的密度峰值聚类算法(MDPCA)和深度置信网络(DBN)相结合的攻击检测模型(MDPCA-DBN)。MDPCA将原始训练数据集分割成具有相似核空间属性集的不同簇的多个子集,每个子集用于训练自己的子DBNs分类器。这些子DBNs分类器可以学习和探索高级抽象特征,自动降低数据维度,并很好地执行分类。根据最近邻准则,计算测试样本在每个子DBNs分类器中的模糊隶属度,检测模型根据模糊隶属权重聚合输出最终的分类结果。实验结果显示,MDPCA-DBN在 NSL-KDD(KDDTest+)、NSL-KDD(KDDTest-21)和UNSW-NB15数据集上分别获得了总体70.51%、61.57%和96.22%的检测率。(2)针对网络流量攻击样本不平衡导致少数类攻击检测率低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使用改进的条件变分自编码器(ICVAE)和深度神经网络(DNN)相结合的新颖的攻击检测模型(ICVAE-DNN)。在训练好ICVAE网络后,将潜在空间中采样的潜在样本点和指定的少数类的类别标签一起联合输入到训练好的ICVAE解码器中生成指定的少数类别的攻击样本,根据同类攻击样本的重构误差最小原则,将满足重构误差条件的新生成攻击样本合并到训练数据集中,从而增加训练样本的多样性并且平衡了训练数据集,结果提高了不平衡少数类攻击的检测率。训练好的ICVAE编码器被用来预先初始化DNN网络,自动提取高级别的网络特征,以便使DNN可以通过反向传播和微调轻松实现全局优化。实验结果表明,ICVAE-DNN优于传统七种过采样方法,提高了少数类样本的检测率,在NSL-KDD(KDDTest+)、NSL-KDD(KDDTest-21)和UNSW-NB15数据集上分别获得了总体85.97%、75.43%和89.08%的正确率。(3)针对流量特征不完整导致网络攻击检测模型检测性能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采用正逆向对抗学习方法构建逆变条件生成对抗网络(ICWGANInveter),该网络既可以进行不完整特征重建,也可以用来识别攻击。ICWGANInveter通过逆生成器和生成器实现输入样本和潜在编码之间的相互映射。ICWGANInveter的逆生成器和生成器能够对具有相似隐含结构特征的同类攻击数据进行重构,具有相同类别的攻击数据重构误差最小,不同类别的攻击数据重构误差较大,因此训练好的ICWGANInveter既能根据逆生成器和生成器的重构损失来自动识别和检测不完整特征的攻击,又能根据预测的类别标签进行特征重建。实验结果表明,ICWGANInveter在KDDTest+和KDDTest-21测试集上分别获得了 89.18%和80.32%的正确率和89.96%和86.99%的F1-score。(4)针对未知特征的网络攻击检测率较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将有监督的带正则化的对抗变分自编码器(SAVAER)与深度神经网络(DNN)相结合的网络攻击检测模型(SAVAER-DNN)。在已知攻击样本的潜在代码上进行扰动生成具有特征相似性的攻击变种样本,将满足同类重构误差条件下的攻击变种样本合并到原始训练数据集,从而增加训练数据的多样性。将训练好的SAVAER编码器用于初始化DNN权重参数,使得DNN更接近全局最优且易于训练。利用新合成的训练数据集训练DNN分类模型,将未知攻击检测的问题转换为已知攻击识别的问题,从而提高未知攻击的检测率。研究结果表明,SAVAER-DNN不仅可以检测已知和未知攻击,而且可以提高低频攻击的检测率。综上所述,本文重点研究的是利用深度生成模型执行不同场景下的网络攻击检测任务。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检测模型能够有效地提高网络攻击的检测性能,针对上述提出的四类场景具有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如今,数值仿真成为推动气体放电理论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比较数值仿真与实验结果的异同,不断改进数值计算模型,可以逐步建立更接近真实情况的气体放电模型,从而更加深入地详细了解气体间隙放电过程的微观发展变化规律,进一步获得目前通过实验手段难以测得的关键放电参数,推动气体放电理论的发展。近些年,流注放电逐渐成为是气体放电仿真研究的重要内容与切入点,流注放电仿真的关键问题在于求解由粒子输运方程和Pois
研究目的本研究一是利用糖尿病文献大数据,分析国际上中国对世界内分泌与代谢领域的贡献,国内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三个主要地区糖尿病研究的发展,展示中国在世界糖尿病研究方面的发展趋势。二是利用真实世界仝小林教授诊疗糖尿病门诊病例的临床大数据,分析仝小林教授态靶结合诊疗2型糖尿病的诊疗模式,挖掘糖尿病各个态势分别对应的证型,各个证型的辨证要点、核心方药,以及指标和症状对应的靶药,从而优化态靶结合诊疗2型糖
目的胃肠积热属阳明病热证范畴,是无形热邪或有形热结壅于胃肠而导致胃肠阳热偏胜的状态,是阳明腑证(即承气汤证)的“证前阶段”。临床观察发现,胃肠积热与小儿呼吸道感染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肺炎喘嗽是儿科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有较高致死率。本研究拟系统运用临床流行病学及循证医学相关研究方法探索胃肠积热与小儿肺炎喘嗽的相关性,对小儿肺炎喘嗽、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recurrent respiratory
非线性波导作为片上集成光路中最重要的光学器件之一,得到了人们的广泛研究。与高非线性光纤相比,非线性波导具有体积小、耗能低的优点,它的出现使得传统的非线性光学再次焕发了新的生机。波导能够将光的模场很好地限制在芯区中,从而提高光场强度,使得其在较低的泵浦能量水平下,就可以产生非线性响应。波导的色散对其横截面结构尺寸的变化敏感,可通过改变横截面的结构尺寸对其色散进行调节。得益于CMOS工艺的不断进步,人
事件理解是智能视频监控中的重要研究方向,在安全防范、刑事侦查和城市管理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传统的监控视频事件理解主要是通过人工查阅的方式,处理速度慢、自动化水平低、成本高,远远无法满足大规模智能视频监控的需求。另一方面,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自动化地高效理解视频中发生的事件成为可能。因此,视频监控事件理解技术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围绕智能视频监控中的事件理解,本论文从人体动作实时识别、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快速发展,用户设备类型日渐丰富,新型移动应用不断涌现。模式识别、交互式游戏、虚拟/增强现实等计算密集型应用,不仅消耗大量的计算资源和能源,还需要超低的响应时延。然而,用户设备的计算、能量资源受限,不能有效的支撑此类应用。移动云计算允许用户将计算任务卸载至云服务器处理,利用其强大的计算能力弥补自身计算资源的不足。但是,任务的远距离传输导致较高的传输时延和通信能耗。作为改进技术
随着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网络承载的数据量呈指数增长的趋势,导致现有以云为核心的移动网络提供的服务无法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需求。由此,边缘式大数据处理应运而生,其核心思想是将计算能力下放至网络边缘,以减少数据传输至核心网造成的时延及能量消耗。因此,需要在网络边缘侧实现资源的高效管理机制,以服务用户请求。然而,现有基于数学迭代优化的移动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间歇性、反复发作的疾病,难以治愈。目前该病已成为消化系统常见疾病,是慢性腹泻的主因,患者通常需要终身的药物治疗,给个人生活带来不便。已上市的口服结肠靶向制剂及灌肠剂,因个体间差异大,导致靶向不准确,影响药物发挥药效;灌肠剂患者顺应性差。纳米/微粒递药系统可以通过炎症肠粘膜增大的细胞间隙以及炎症部位活跃的免疫吞噬作用,实现药物特异性聚集滞留在炎症结肠粘膜部位持续缓慢释
无线通信转型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5G通信技术将工业物联网带入工业4.0时代。随着工业网络场景下数十亿智能设备的部署,设备间海量的数据交换导致无线通信系统频谱短缺问题愈加严重。为实现工业设备间实时、可靠、高效的无线通信,5G开始采用具有丰富频谱资源的非授权毫米波频段进行数据传输。作为高频非授权频段的重要组成部分,非授权60GHz频段因其大带宽、免授权的特性,引起了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鉴于I
行人检测作为计算机视觉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广泛应用在安防、交通控制、自动驾驶和虚拟现实等领域。近年来,由于视觉处理算法和图形处理硬件的快速迭代更新,行人检测技术也取得了飞速发展,其中基于车载图像的行人检测也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和应用。调查发现全世界每年数以百万计的人死于道路交通,众多研究表明基于车载图像的行人检可有效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同时对司机的调研也发现他们对汽车辅助驾驶系统也有较高的接受度。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