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活性二聚吲哚生物碱及其类似物的合成

来源 :贵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nia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己知的吲哚类生物碱具有抗癌、抗菌、抗病毒、治疗高血压等广泛的药用用途。一些吲哚生物碱已经发展成为药物用于治疗疾病,例如,从夹竹桃科植物长春花中分离得到的吲哚类化合物长春碱、长春新碱及其衍生物具有良好的抗肿瘤作用,特别是长春新碱的硫酸盐作为一线抗癌药物己普遍用于治疗白血病及其他癌症。因此,对于吲哚类生物碱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潜在价值,本论文主要围绕吲哚类生物碱的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一,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吲哚[3,2-a]咔唑合成方法的研究报道,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吲哚[3,2-a]咔唑类生物碱的仿生合成方法,以色氨酸衍生物为起始原料,首先引入吲哚形成2,3’-二吲哚化合物,再经转氨化、芳香化关环、脱羧等几步重要的反应合成了7个吲哚[3,2-a]咔唑类衍生物,这为吲哚[3,2-a]咔唑生物碱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第二,在前面方法学研究的基础上初步利用吲哚[3,2-a]咔唑这一类较为新颖的天然产物母核为分子模板,通过引入药效团合成了13个化合物并进行初步的活性评价,结果显示部分化合物对Hel、K562-1、WM9-1、MDA231、TK6、DP17-1、PC3细胞显示出了较好的抗肿瘤活性。第三,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吴茱萸次碱的全合成方法的研究报道,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吴茱萸次碱的合成方法,以色胺与邻氟苯甲酸为起始原料,经酰胺化反应、高化学选择性的引入氰基、串联关环反应合成出了吴茱萸次碱,并进一步合成了8个类似物,证实了此方法的可行性。
其他文献
在低压配电网系统当中,存在两大主要电能质量问题:谐波和三相不平衡,时刻的给电力系统带来损害。电能质量调节器(Power Quality Conditioner,PQC)是当前比较有效且应用广泛的抑制谐波和三相不平衡的电力电子装置,具有补偿速度快、补偿精度高和抗扰特性强的特点。目前对于三相三线制电能质量调节器的研究已经很成熟,由于我国配电网大多采用三相四线制的供电线路,所以,三相四线制电能质量调节器
HIV-1 广谱中和抗体(Broad spectrum neutralizing antibodies,bNAb)可以靶向HIV-1包膜糖蛋白亚基上的抗原表位,并表现出广泛的抗HIV-1活性。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借助糖基-磷脂酰肌醇(Glycosylphosphatidylinositol,GPI)将 3BNC117、N6、PGT126、PGT128、35022 和 10E8 的单链可变区片段(S
随着能源与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光解水制氢技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光解水技术起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日本科学家Fujishima和K.Honda在实验中偶然发现,TiO2单晶光电极在施
目的:探讨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plateletvolume,MPV)与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C)比值预测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患者发展为脓毒症的价值。方
水库逐渐成为多数城市的主要供水水源,但水库的内源污染极大地危害着水源水质。水温分层是内源污染的主要诱因,破坏水温分层是控制水源污染的关键。虽然水温分层阻碍了上下层
本文针对锂电正极材料磷酸锰锂(LiMnPO4)电子电导率和锂离子迁移率都很低的缺陷,采用水热法制备LiMnPO4,通过添加矿化剂和表面活性剂、颗粒间构建三维导电网络的方法来改善材料
目的:HIV-1进入人体后除了感染其主要的靶细胞CD4+T淋巴细胞以外,也可感染单核和巨噬细胞,并能穿过血脑屏障入侵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变化及神经功能损伤,称为“HIV相关神经功能认知障碍”(HIV-Associated Neurocognitive Disorders,HAND)。HIV-1透过血脑屏障被认为是HAND发生的关键,其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单核细胞携带HIV-1通过血脑
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目标是“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可见,乡村振
学位
血竭(Dragon’s Blood)作为一种珍贵的传统药物,具有抗炎、止痛、抗痢疾、止泻、止血、抗溃疡、抗菌、抗肿瘤等多种药理活性,自古以来广泛应用于世界很多国家。由于血竭基源
本论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前言,主要论述了五味子酚这类联苯环辛二烯类木脂素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第二部分为本论文中的实验部分,其中化学研究工作分为以五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