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的天道观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zhao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以来,最使人感到诧异的就是天。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人们都对天感到敬畏、崇拜与钦佩。笔者也是从小对天怀有一种热烈的追求。这种追求让我不断地观察天、天道与宇宙,不停地寻找对天道和宇宙既美丽又精确的解释。在寻找关于天道、宇宙最根本的道理的过程中,我很早就发现了中国哲学的明珠--《周易》。自从第一次接触《周易》到现在已经过了20多年,我才进入最适合我通宇宙“神明之德”的门。这本书的意蕴深厚与渊博,作为一名外国人,我翻译并解读它的深奥原则只能承认这本书多层面的内涵是永远阐述不完的。
  在本论文中,我结合了我对《周易》的惊异以及我对天道的激情,以便从宇宙论几个最基本的角度分析了《周易》中的天道观,或者(我们西方人更常使用的术语--)宇宙论。一开始我尝试介绍《周易》天道观的历史背景及中国古代思想中天道观的演变过程。其次,我解释《周易》中对天的认识:从原始宗教因素,经过神话与天文学,一直到哲理性天道观的呈现。
  论文主要的内容分析《周易>中所反映的宇宙论,即:宇宙的起源演化论、宇宙的结构论、《周易》的时空观、《周易》的本体沦--太极论、气论与阴阳论。人们之所以对大道、宇宙产生浓厚的兴趣是为了在宇宙中寻找确认自己的位置。置身天地中的人们的任务是调节天地并且把在大自然与人间中长期地保持天道的规律。因此,在本文的结尾,我也讨论“天人合一”的命题,包括天人和谐对万物的影响,并介绍《周易》中“推天道以明人事”的道理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其他文献
作为欧洲启蒙运动的倡导人之一,孟德斯鸠站在时代的角度上对专制王权、宗教压迫进行了严厉地批判。他最为著名的学说就是“三权分立”,他希望通过对权力地制约与平衡达到公民政治自由的目的。  但是,本文通过对孟德斯鸠主要著作地研读,发现孟德斯鸠思想中的“自由”观念并不仅仅体现在政治这一个层面上,即并不只有“三权分立”这一概念才体现了他的自由思想。他更大的贡献在于:他认识到无论知识、技能或逻辑能力达到什么程度
学位
19世纪自然科学风行,但是精神科学的地位却岌岌可危。在此背景之下,狄尔泰提出了“自然需要说明,而精神需要理解”的观点。他对理解与说明进行了划分,以“说明”作为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以“理解”作为精神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从而使精神科学具有了相对于自然科学的独立性地位。狄尔泰这一思想的价值与重要性无疑是不可估量的。正是因为狄尔泰的这一划分,使得“理解”成为精神科学体系不可撼动的方法论基础,促使当时的精神
学位
本文对尚秉和先生的易学体例进行了初步探讨,旨在梳理其“以象解筮”和“本易理以诂易辞,由易辞以准易象”的解易原则。通过对尚秉和先生著作的研读并与古今其他易学大家著作进行对比从而对尚秉和先生“与先儒十七八不同”的易学体例有了一定的了解,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梳理工作。论文以期全面、准确、系统地呈现尚秉和先生对于易学特别是象数易学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文章对尚秉和先生之解易体例的梳理共分为五个部分即:尚秉和先
学位
朱陆之争是继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后的又一学术争鸣的代名词,虽然跨越了八百余年,时至今日,仍然是研究宋明理学一个无法绕开的问题。本文在以往学术界研究的基础上,另辟蹊径---从经典解释的角度来重新审视朱陆之争,即对朱陆二人在各自的经典系统、道统,在一些具体经典著作内容解读上的分歧,以及二人阅读经典的方式上的差异等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尝试探索朱陆之争对南宋经学的进一步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首先,为了对
学位
《近思录》是朱熹、吕祖谦采撷北宋四子之语分类编纂而成的一部道学纲要,与其说它是四子思想精华的缩影,不如说它是编者借四子言论而有意建构的道学体系,这才是《近思录》最具原创性的学术价值。通过主编朱熹的精心编排,《近思录》不仅清晰勾勒出了一个始于道体经由内外进修之道而直达圣贤境界的道学体系,也彰显出了其区别于传统儒学的独特道学特质。本文立足于《近思录》中最易把捉且最为基础的为学之道(卷二至卷四),以条目
学位
“真人”是庄子首创的对“得道者”的称呼,是庄子哲学的理想归宿。本文紧紧围绕这一核心概念,试图梳理出庄子哲学的内在理路和根本宗旨,以求窥见庄学之真义。  本文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首先,本文从字源上对“真”字作了一个考察。从字源上看,“贞”、“真”是同音假借字。“真”有固有、正确的意思,其本义是“真正的”。在庄子哲学中,“真”的最根本含义是“与道相通”或“与天合一”,这是一种最真实也是最理想的人生状
学位
张载与二程同是北宋之际的重要哲学家,同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张载所创立的关学与二程创立的洛学,同属宋明理学中的重要流派。濂、洛、关、闽,多被认为是理学的正宗,《宋元学案》卷引《吕范诸儒学案》谓“关学之盛,不下洛学”,这是关学与洛学对峙意义上的关学。然而“其传何其寥寥”,“儒术并为之中绝”,关学在张载死后竟然不复先前之盛而走向式微了。我认为,研究这种现象背后的学术原因以及关洛最终的学术命运对宋明理学的
学位
本文是一篇研究马克思早期宗教思想的论文,以马克思1841-1844年写作的文章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当时马克思所处的理论背景,社会背景,立足于文本本身,努力尝试对马克思宗教观的形成做一个较为具体的说明,令人们对马克思宗教观的形成和初步发展做到较为全面的了解,同时能够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形成和发展构成一个较为生动圆满的图景,这是本文立意的所在。为何选择马克思的宗教观作为研究对象?一提到马克思的
学位
“生产关系”范畴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理论基石之一,但是马克思从未在他的著作中明确定义过“生产关系”。正因为如此,“生产关系”一直是国内外学者津津乐道的学术话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哲学的贫困》的文本解读,来梳理早期马克思“生产关系”概念的基本内涵,进而讨论“生产关系”在唯物史观中的地位及其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意义。全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导论,通过对各学者的文本梳理,揭示对《哲学的贫困》中的
在当代物理主义背景下,作为具有时代特征的心理因果性问题--因果排斥性问题成为当前流行的各类非还原物理主义理论必须面对的重要挑战。金在权提出的用以支撑因果排斥性问题的随附性论证揭露了非还原物理主义蕴含的内在矛盾,同时他提出了条件还原主义作为解决心理因果性问题的物理主义形式。然而,随附性论证的内在结构是否协调一致,它是否能够成功地应对各类非还原物理主义的回应,以及条件还原主义是否能够白洽地解决因果排斥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