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青少年生活方式与体质健康研究——基于CHNS数据的实证分析

来源 :南京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Tang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运用中国健康营养调查的数据,截取其中12-17岁青少年的样本进行分析,采用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以及对“惯习”的理解,分析青少年的生活方式与其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随着信息化的发展,青少年屏前久坐、运动参与缺乏等生活方式都是影响其健康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对青少年肥胖问题的影响,青少年的肥胖率已经成为我国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发现以下几点:首先,青少年对健康的认知程度与BMI是正相关关系,这反映出青少年有一定的健康意识,他们了解对健康有益的因素,但是纳入屏前时间和运动参与之后,健康意识的解释力却有所降低,说明青少年并不能把对健康的认知落实到实践中;其次是屏前时间与青少年的BMI是正相关关系,即青少年屏前久坐会增加其肥胖问题的发生,青少年在闲暇时间更愿意进行屏前行为,周末时候屏前时间超过1小时的比例也由平时的16.06%增长到24.26%,相反运动参与的时间相较于平时却在减少;再次是运动参与与BMI是负相关关系,即运动参与时间越长,BMI就越小,青少年的肥胖率就越低;最后是通过建立模型发现,青少年的健康意识、屏前时间、运动参与三个变量对BMI的解释力逐步增强,所以青少年的生活方式是影响其健康问题的重要因素。  因此,为改善青少年的健康状况特别是减缓肥胖的发生,不仅要增加其运动参与的时间和强度,更要减少其屏前时间。政府、学校、家长对这一行为进行干预,并不断提高青少年对健康的认知。青少年自身也要改变惯习以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而减少肥胖的发生,改善自身健康状况,提高青少年整体的健康水平。
其他文献
近年来,老龄人口日渐成为我国人口结构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与社会经济、社会保障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开始进入或即将进入老年阶段,他们
“蚁族”,大学生低收入聚居群体,是在我国城市化、人口结构转变、劳动力市场转型、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等一系列结构性因素综合作用下产生的,并逐渐成为继农民、农民工、下岗工人三
本研究根据择偶相关理论,运用社会学定量研究方法,通过对武汉七所高校女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全面、系统的描述存在于“80后”女研究生的择偶状况,分析研究她们择偶困难的原因,并对
蕾蕾是一个十分爱幻想的女孩,就读在“梦幻小学”.因为总爱问个为什么,所以大家给她起了个美称“十万个为什么”.蕾蕾、贝贝、莹莹和乐乐以聪明、反应快、知识广泛著称,合称
简要概括了公众参与在乡镇企业应用的必要性,随后以天津市问卷调查为例,详细介绍了调查问卷的设计,并用统计的方法分析了调查问卷所得到的结果.通过实例证明,公众的环境意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农村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变化,农民的生产生活意识需求变化明显,许多地方出现了村庄空心化、村庄合并等趋势,旧的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严重制约着少数民族的发展。该地区受本民族宗教、文化、生产方式、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社会发展缓慢,其中,经济发展是发展落后的
在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不断加快的进程中,失地农民大量产生了。他们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动的接受着从“农村人”向“城市人”的转变。身份的转变包含着两方面的内涵:一方面,政
社会服务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农业高校具有服务农村的科研技术、信息资源、人才智力、政策资金等方面的优势,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农业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发挥,影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