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研究——基于武汉市32位失地农民的实证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yue_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不断加快的进程中,失地农民大量产生了。他们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动的接受着从“农村人”向“城市人”的转变。身份的转变包含着两方面的内涵:一方面,政府自上而下的政策实施,失地农民由农业户口变为城市户口,由在家务农变为进城务工,由养儿防老变为社会保障,这一系列的变化是制度带来的;另一方面,失地农民接受、认可城市,适应城市生活,积极融入城市当中,这是心理上的逐步转变。制度上的变化一蹴而就,而心理上的转变却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它受到主观意识的影响。许多失地农民已经拿到了象征“城市人”身份证明的户口本,但是制度上的城市人身份让他们对“城市人”没有深入的认同,不承认自己“市民”的身份,失地农民没有融入城市,相应的城市文明也没有接纳他们,失地农民生活在城市的边缘。  本研究通过对武汉市近郊失地农民的访谈研究,旨在探讨其在失地之后身份认同的过程。透过社会角色理论的视角,探讨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的内容、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的方式,思考社会角色与身份认同之间的关联以及失地农民在身份认同过程中出现的危机,透过危机探讨促进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的建议。  本研究将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的内容分为乡土认同、城市认同和未来归属三个方面,在对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的方式的研究中发现角色变换对于失地农民身份认同有着强烈的冲击。趋于主动自我认同的失地农民在制度和心理层面都接受了“城市人”的身份,良性协调的适应城市生活,无奈被动自我认同的失地农民在“城市人”身份上存在着制度或心理障碍,安土重迁的乡土情结表现出来的是他们适应城市人身份的“被动性”。
其他文献
根据人事部和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联合下发的(人发[2002]87号)和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令第12号以及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安监总厅字[2005]18号)精神,注册安全
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分子医学实验楼新建项目,建设1幢地下一层、地上五层的建筑单体,基坑最大开挖深度5.30m.基坑围护采用SMW工法双轴搅拌桩.施工现场有大量暗浜,通过对基坑
作为国家重要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白银市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在辉煌贡献的背后,却是沉重的环境代价,而且关键还在于,这一代价是由白银东大沟
近年来,老龄人口日渐成为我国人口结构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与社会经济、社会保障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开始进入或即将进入老年阶段,他们
“蚁族”,大学生低收入聚居群体,是在我国城市化、人口结构转变、劳动力市场转型、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等一系列结构性因素综合作用下产生的,并逐渐成为继农民、农民工、下岗工人三
本研究根据择偶相关理论,运用社会学定量研究方法,通过对武汉七所高校女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全面、系统的描述存在于“80后”女研究生的择偶状况,分析研究她们择偶困难的原因,并对
蕾蕾是一个十分爱幻想的女孩,就读在“梦幻小学”.因为总爱问个为什么,所以大家给她起了个美称“十万个为什么”.蕾蕾、贝贝、莹莹和乐乐以聪明、反应快、知识广泛著称,合称
简要概括了公众参与在乡镇企业应用的必要性,随后以天津市问卷调查为例,详细介绍了调查问卷的设计,并用统计的方法分析了调查问卷所得到的结果.通过实例证明,公众的环境意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农村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变化,农民的生产生活意识需求变化明显,许多地方出现了村庄空心化、村庄合并等趋势,旧的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严重制约着少数民族的发展。该地区受本民族宗教、文化、生产方式、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社会发展缓慢,其中,经济发展是发展落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