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村一社区”社区服务体系研究——基于山东省两个县市的调查

来源 :济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ky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农村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变化,农民的生产生活意识需求变化明显,许多地方出现了村庄空心化、村庄合并等趋势,旧的村落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特别强调“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民政部于2006年下半年部署了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工作”,随后又开展了“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创建活动。在新农村建设宏观背景下,农村社区建设这一宏大的社会工程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展开,各种类型的农村社区也应运而生。山东省根据村庄分布特点,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形成了“多村—社区”发展模式,数量规模巨大。“多村—社区”的形成原因是复杂的,既与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经济机构的巨大变化、农民需求的多元化和公共服务资源的集约化有关,也与社会管理的欠缺和土地政策的催化有关,但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笔者判断山东省的这类“多村—社区”绝大多数会长期存在。   调查地开展农村社区化服务建设以来,以社区为平台,整合社区内的政府性、社区性和市场化等服务资源,构建起基础设施体系、政府性公共服务体系、社区自我服务体系与市场化服务体系有机结合的“多村—社区”社区社会服务体系,在运行了几年后已经初见成效。通过在中心村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广大社区工作人员进入社区工作,积极调动了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公共服务活动,形成良性互动机制,可以充分了解居民的需求信息,促进服务的提供与需求的匹配;将周围农户纳入“2公里服务圈”,实现及时便捷地提供服务,有效提高了社区服务的可及性和可得性;调查地形成的多主体全方位的社区服务体系,有效弥补了政府公共服务的不足,为政府搭建了转变职能、服务农民的新平台,实现了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改变了长期以来政府在农村的公共服务被“边缘化”的问题,让农民“小事不出社区、大事有人代理”,形成了靠近群众、服务群众的新机制。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如:社区服务中心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中心村和非中心村在资源分配和服务可及性上存在较大差异;政府性公共服务与社区自我服务供给不均衡,社区自治的服务提供方面还是比较紧缺的,很多居民需要临时性的服务社区还不能提供;服务项目的设置不合理,重视见效快的服务项目,轻见效慢的服务。为改善基层农村社区服务的现状和困境,必须建立多远投入机制,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搭建“多村—社区”社区服务建设的公共平台;建立三级服务网络,缩小中心村和非中心村社区服务的可及性差异;正确处理社区建设和村民自治的关系,建立多层次的社会参与机制。研究好该类社区的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共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促进农民群众老有所养、残有所帮、病有所医、贫有所助,增强农民的幸福感,必将有效地促进农村社会和谐与稳定。
其他文献
社会网络研究是西方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国内外大量理论、实证研究都显示,社会网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提供社会资源、社会支持的重要来源,不但有助于个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与
作为国家重要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白银市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在辉煌贡献的背后,却是沉重的环境代价,而且关键还在于,这一代价是由白银东大沟
近年来,老龄人口日渐成为我国人口结构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与社会经济、社会保障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开始进入或即将进入老年阶段,他们
“蚁族”,大学生低收入聚居群体,是在我国城市化、人口结构转变、劳动力市场转型、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等一系列结构性因素综合作用下产生的,并逐渐成为继农民、农民工、下岗工人三
本研究根据择偶相关理论,运用社会学定量研究方法,通过对武汉七所高校女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全面、系统的描述存在于“80后”女研究生的择偶状况,分析研究她们择偶困难的原因,并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