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演进(1860年-1930年)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教育必须经常思考三个问题:一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二是为什么培养人;三是培养出来的人怎么样。考察人才培养目标在中国近代大学教育中的演变及这种演变背后的根源,是本论文的主旨。本论文从当今大学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过度专业化、技术化,缺乏适应性的现状导入,提出思考的问题: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算是合格的?即大学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什么?怎么样来确定这个培养目标是最顺应时代潮流的、最符合社会需要的?追溯到19世纪60年代,以上引起困惑的问题在中国近代大学教育中就已经萌芽。本论文试图选择人才培养目标作为切入点,力图在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背景下对中国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演变轨迹及其特点进行理论探索,以期把握其中的演变规律,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尤其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以及怎么评价培养的结果的问题提供历史借鉴,从这个意义上说,首先考察明清以来科举制度的变化及其实施过程中的弊病,并从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最接近的我国古代高等教育机构――书院的教学内容与近代以来各派时人所理解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容入手,分析中国传统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和外延。再以中国近代以来的教育资料汇编为主,分析其中与本论题相关性较大的时人论述、国家高等教育政策文件、政府公文;选择作为案例的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相关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方针、宗旨等做分析。以此来说明传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松动和瓦解过程中,中国近代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如何制定的,其制定的依据是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最终这样的目标又是如何实现的。进而才能合理的阐述在传统人才培养目标向近代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的演进过程中,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如何走向,影响这种走向的原因何在。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当代高等教育逐渐大众化,大众化的同时各个不同层次的大学应该培养出怎么样的人才才算合格,才能符合社会实际的需要呢?本论文希从较繁杂的高等教育史内容中理清中国大学人才培养目标演进的规律,以期对当代大学人才培养问题给予借鉴的经验。论文最后得出简要结论与启示。近代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时人的实践智慧是影响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如此演变的根本原因。而时人的认识、教育制度规定与实际办学实践三者之间又是互为表里、互相促进的。没有传统文化滋养的高等教育是没有特色和根本出路的,没有高端科学技术人才支持的现代大学教育是没法适应和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当代的教育实践应该引以为戒。
其他文献
考虑一般线性变换的整数实现问题 .引入了整数因子和基本三角阵两个概念 .证明只要这种线性变换是有限维的和可逆的 ,都存在相应的整数实现途径 .整数实现的线性变换一般都具
本文对《敦煌变文校注.庐山远公话》、《〈庐山远公话〉新校》、《〈庐山远公话〉校注商补》的阙漏之处进行校补,共得十四条。
东野圭吾近年备受瞩目的日本推理作家。2007年以来,中国大陆出版业大量翻译引进其作品,在图书市场掀起了一股"东野热",引发读者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本文将以东野圭吾的代表作
<正> 1月11日,由安徽省石油化工厅主持,在省化工研究院召开了ACS树脂中试技术鉴定会。ACS树脂是一种具有优异性能的高分子功能材料。它耐侯、阻燃、抗静电,广泛用于家用电器
近年来,中非在各方面的交流日益加强,为中国建筑师到非洲进行建筑设计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机会。文章通过对赤道几内亚总统府设计过程中的心得介绍,表达了在特定环境下设计者对
当前无人机已经应用在了军事、民用、商业和科研等众多领域,而无人机的起降一直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对于无人机安全的执行任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此本文从无人机的起飞和
2008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南阳淅川下王岗遗址的发掘中出土了四件倒钩阔叶铜矛[1],由于此类铜矛形制特殊,发现较少,且与中国西北乃至欧亚
以Gough Stewart平台为对象 ,根据位置空间的几何形状特征 ,提出工作空间半径比的概念 ,导出了局部灵活度和工作空间半径比的解析解答 .通过单调性分析揭示出设计参数对上述
学习策略已成为国内近二十年的研究热点,高等职业教育也在蓬勃发展。在已有的高职学习策略研究中,学科学习策略研究多,一般策略研究少;调查研究多,质性研究少。本研究试图用
随着近代经济发展,城市人口集中,用地紧张以及商业竞争的激烈化,导致高层建筑前所未有的增加,高层建筑已经成为一个城市发展的标志。尤其是高层建筑结构体系越来越复杂,平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