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寄生革螨的分类研究

来源 :贵州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a3489563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蝙蝠体上的寄生革螨是我国尚待系统性研究的重要蝙蝠寄生虫类群,它们可能通过叮咬和寄主蝙蝠携带的微生物病原和病毒与包括人在内的高等动物发生直接或间接的重要关系,研究蝙蝠与寄生革螨间的协同进化关系,对认识动物-寄生物间协同进化关系以及物种演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采集困难等客观因素的制约,蝙蝠寄生革螨系统学及其相关研究十分薄弱,有关中国区系的研究少而零散,亟待加强分类并拓展相关研究。为此,本文对中国蝙蝠寄生革螨区系进行了分类学研究,探讨了寄生革螨特定类群之属间和特定属之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区系特征以及蝙蝠-寄生革螨间相互关系。论文概述了蝙蝠体外寄生虫的构成类群及其分类地位,详细论述了革螨系统学研究历史、国内外研究情况、生物学特性,重点阐述了分类特征,比较了不同分类术语学。研究材料采集自北京、天津、湖北、湖南、四川、重庆、贵州、广西、广东、福建及海南的200余个洞穴和约20座古建筑与民居栖息的蝙蝠。获得的宿主蝙蝠隶属于4科、11属、20种,寄生革螨标本从蝙蝠体表分离获得。1.通过对蝙蝠寄生革螨的详细形态学比较研究和分类学研究,记述了中国蝙蝠寄生革螨2个科(巨刺螨科Macronyssidae Oudemans,1936;蝠螨科Spinturnicidae Oudemans,1902),6个属(浆刺螨属Ichoronyssus Kolenati,1858;巨刺螨属Macronyssus Kolenati,1858;肪刺螨属Steatonyssus Kolenati,1858;蝠螨属Spinturnix von Heyden,1826;拟弱螨属Paraperiglischrus Rudnick, 1960;埃螨属Eyndhovenia Rudnick,1960)共21种,其中包括5个新种,4个已知种雄螨首次描述,2个中国新记录种;绘制了准确反映新种、雄螨首次描述和已知种特征的形态图,编制了世界已知属和中国已知种的检索表。新种、首次雄螨记述种和中国新纪录种如下:建立的5个新种隶属于巨刺螨科。隶属于巨刺螨属的4个新种分别为:拟雷氏巨刺螨Macronyssus pararadovskyi sp. nov.,以背板刚毛为27对,胸腺豆状、具粒状纹为主要区别特征;宿主是褐扁颅蝠Tylonycteris robustula (Thomas,1915)(广西)。武夷巨刺螨Macronyssus wuyiensis sp. nov.,以背板刚毛为21对,以位于生殖腹板边缘的Vz1及在板末端有1根副刚毛为主要鉴别特征;宿主是山蝠Nyctalus noctula Schreber,1774(福建)。山蝠巨刺螨Macronyssus nyctalus sp. Nov.,以雌螨背板具有22对刚毛、z4-z5长度比约为12.5:1,雄螨背板上具有J2为主要鉴别特征;宿主是山蝠Nyctalus noctula Schreber,1774(福建)。寡毛巨刺螨Macronyssus parachaetus sp. nov.,以体躯大,足细长,骨化弱,背板刚毛仅19对,j1位于背板的前缘表皮上,气门沟延伸到基节Ⅱ的中部,颚沟内具小齿12个为主要鉴别特征;宿主是大足鼠耳蝠Myotis ricketti (Thomas,1857)(北京)。隶属于肪刺螨属的1新种为吊罗肪刺螨Steatonyssus diaoluoensis sp. nov.,其以雌螨前背板具刚毛12对,后背板刚毛为10对;雄螨背板上具刚毛17对,腹面分为胸生殖腹板和肛板两部分,生殖毛gen.1根位于板外,1根位于板的边缘,其上还有4根腹毛为主要鉴别特征;宿主是小黄蝠Scotophilustemmincki(Horsfield,1824)(海南).首次描述雄螨的4个种分别为肛拟弱螨Paraperiglischrus analis Pan et Teng,1973;来凤巨刺螨Macronyssus laifengensis Wang et Shi,1986;异棘巨刺螨Macronyssus miraspinosus Guet Wang,1985;(?)渡巨刺螨Macronyssus xianduensis(Zhou,Tang et Wen,1982)。中国新记录2种分别为雷氏巨刺螨Macronyssus radovskyi (Domrow,1963);长翼蝠浆刺螨Ichoronyssus miniopteri Zumpt et Patterson,1952,,2.本文应用PAUP*4.0系统发育软件,用NJ法和MP法对世界蝠螨科12个属和巨刺螨属48种进行了支序分析:用34个特征构建蝠螨科12个属的系统树表明,颚湾蝠螨属Cameronieta和仿弱螨属Periglischrodes是姐妹群,这两个属和弱螨属Periglishchrus是姐妹群;但颚湾蝠螨属和弱螨属具有共同的祖征:气门沟很长,前端达到基节Ⅰ水平。钩螨属Oncosceles和距螨属Ancystropus是姐妹群,前面这5个属与拟弱螨属Paraperiglishchrus又是姐妹群,与本文作者主观推测的结果基本一致。蝠螨属Spinturnix和鞘尾蝠螨属Emballonuria是姐妹群;这2个属和拟蝠螨属Paraspinturnix又是姐妹群,与传统的观点相吻合,它们具有共同的衍征:背板骨化一般,全背板,气门沟较短,没有伸到腹部,仅延伸到基节Ⅱ和Ⅲ之间,胸叉退化,仅剩基部。拟裂螨属Parameristaspis形成一个单系,在蝠螨科的系统发育中处于基部的位置,是相对原始的属,其典型祖征有:背板骨化强,全背板,生殖腹板形状为舌形,胸板与生殖腹板贴近,胸板上的3对刚毛都位于胸板上。用38个特征对巨刺螨属48种进行支序分析表明,两种方法的结果差别较大,MP法能大致把本属48个种分为5个种团(species group),而NJ法大致分为6个种团,除了jonesi, cavus, japonicus, parachaetus, ellipticus, longimanus, cyclaspis这个种团较稳定外,它们具有共同的衍征:体长大于800μm,躯体长大于颚体长的3倍,颚体长度大于或等于足Ⅱ位置躯体的宽度,背板小,仅覆盖背面大于等于1/3,小于1/2,板上的刚毛数小于等于23对,气门沟前端延伸到基节Ⅱ。其它种团都有一些变化,所以以目前的分析结果表明,本属不适合分为种团,可能原因有多种:特征的极性,数量,各个种间的特征交叉的太多等。3.对蝠螨科各属的区系特征分析表明,世界现知12属中以东洋区属最为丰富,新北区、东洋区和新热带区各自有本区的特有属,说明蝠螨科虽是世界性分布的类群,但其属级单元的地理分布具有明显地理区域性。对巨刺螨科巨刺螨属现知48种和4个新种的区系特征分析表明,其以东洋区种和古北区种最为丰富,而世界六大地理区都有该属的特有种,说明巨刺螨属虽是世界性分布的类群,但该属种级单元的地理分布具有明显地理区域性。对肪刺螨属现知49种和1个新种的区系特征分析表明,其古北区、东洋区和非洲区的种类最为丰富,六大地理区都有其特有种,说明肪刺螨属虽是世界性分布的类群,但其种级单元的地理分布具有明显地理区域性。但这些突出区系特点可能和各地理区系研究尚欠深度和广度有关。4.分析讨论了20种蝙蝠和21种寄生革螨间的相互关系,本文认为寄主蝙蝠与寄生革螨间具有相对稳定的寄生专一性关系,并将之概括为革螨与其寄主蝙蝠间的“属-属”对应关系和“种-种”对应关系。特定的寄生革螨类群具有各自的寄生生物学特性,其功能形态特征的进化与之相适应。
其他文献
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属于外来入侵害虫,其寄主广泛,自传入我国以来,在多地暴发成灾。黄胸蓟马Thrips hawaiiensis属于本地栖花害虫,寄主同样较广,在沿海地区芒果上危害严重,近年在多地有其危害的报道。两者在许多植物上具有相似的生态位,尤为喜好危害花卉寄主,且不同花卉上两者具有不同的种群优势,表现出不同的寄主适应性。本文通过田间蓟马嗜食性调查、室内不
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水稻条纹病毒(Rice stripe virus,RSV)引起的水稻病毒病。水稻感染RSV会呈现出叶片黄化、条纹甚至枯死,给粮食生产带来巨大损失。RSV在田间由灰飞虱传播侵染水稻,实验条件下可经摩擦接种侵染茄科作物本氏烟。寻找调控RSV侵染植物的寄主因子对于开发水稻条纹叶枯病防治新策略至关重要。本研究采用光合速率检测技术和叶绿素荧光检测技术分析了RSV侵染本氏烟前后植物叶片CO2
高层钢网格盒式筒中筒混合结构将钢网格盒式单筒结构与混凝土芯筒进行组合,使得两种结构形式协同受力,钢筋混凝土芯筒作为公共服务性区域设置在建筑中部,建筑外围布置钢网格式墙,芯筒和外部网格墙采用钢空腹夹层板水平搭接。本文分别对高层钢网格盒式筒中筒混合结构竖向承重体系—钢网格式墙架、水平承重体系—钢空腹夹层板以及整体结构抗震性能分别进行计算分析,最后结合某大跨度空腹夹层板楼盖工程实例,提出适合高层钢网格盒
建筑在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人口日益集中,用地逐趋紧张,使得建筑向空中发展成为必然,因此高层建筑的兴建是一种社会需求。高层建筑结构的发展与新材料的应用、结构理论及技术的发展、施工方法的革新是密不可分的。磷石膏-混凝土组合盒式结构是由钢筋混凝土空腹夹层板、磷石膏-混凝土网格式框架组合墙及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共同组成,其中内筒采用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外筒采用磷石膏
非瞬时脉冲微分系统综合物理原理和统计回归两种建模方式,使用微分方程和代数方程建模,在病虫害防治、药剂动力学和工程控制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对非瞬时脉冲微分系统可控性和最优控制问题研究的基础上,人们还期望设计有效的学习控制策略,使在有限时间区间内反复运行的受控系统输出能跟踪上预定轨迹,为此必须研究非瞬时脉冲微分系统的有限时间完全跟踪控制。本文运用算子半群理论、集值映射理论、非紧性测度理论、分数阶微
控制纳米辐射体及其系统表/界面的荧光能够有效地增加它的界面电子转移率,减少电子—空穴对的非辐射重构,提升光能利用率,在光伏,光电探测,纳米传感,分子成像等许多领域有重要的应用,是当前科学研究中前沿热点问题之一。相比宽带隙体材料的氧化铝,具有诸多表面缺陷的纳米氧化铝(如氧空位,铝填位等)能够转化为半导体材料使用,并在光电激发时,辐射可见光波段的荧光,这为能带调控提供了新的思路。而半导体量子点由于尺寸
学位
罗甲螨科Lohmanniidae和角翼甲螨科Achipteridae隶属于蛛形纲Arachnida、蜱螨亚纲Acari、甲螨亚目Oribatida。目前全世界已报道罗甲螨科26属236种(含9亚种),中国已知13属37种(含1亚种);角翼甲螨科世界已报道10属109种(含5亚种),中国已知7属12种。本研究共记述中国罗甲螨科14属46(含1亚种)、中国角翼甲螨科8属44种。对其区系分析和系统发育进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物质资源,伴随着人们与森林的实践互动形成了与森林资源有关的民族森林文化。这些民族森林文化是生活在林域环境中的民族认识、利用和维护森林资源的成果总和,对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保护具有重要作用。目前,随着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策略从以执法为主向以社区为基础的转变,地方民族的传统森林文化在社区森林管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价值引起了人们关注。在贵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电力设施的大规模建设,我国对电线电缆的需求量也在逐年增加。目前,我国电线导体材料大部分采用的是铜,但我国是一个铜资源极度匮乏的国家,铜资源消费量却达到了世界总消费量的21%,80%左右的铜依靠进口,最终导致我国铜价飙升,因此我国“以铝代铜”用作导电材料的意义非常重大。作为输电线路铝导体材料,需要兼顾高强、耐热以及较好导电率,才能提高导体材料的运行温度和增大输电容量,但提高铝导体
众所周知,非对易并非是一种新的思想,它的起源可以追述到1930年Landau的工作。近年来,由于受到D-膜非零背景场低能效应的研究的推动,非对易理论的研究又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它的研究将对深入认识小尺度系统所出现的物理效应具有重要的意义。尽管非对易效应仅仅出现在高能标区域,然而在探索其是否存在低能效应也是十分重要的。人们希望通过对非对易量子力学的研究来进一步揭示非对易的本质和非对易效应。在有关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