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选万叶集》中的人与自然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t51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立于九世纪末和歌复兴时期的《新选万叶集》,采取了一首和歌与一首汉诗并行排列的独特形式,表现出了发展性的文学意识,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无论是关于序文引发的“万叶综辑说”,还是此集的编选者,还是其中和歌与汉诗的关系问题,都有诸多学者从各种角度进行了论说。可是,作为一本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特殊歌集,可以说,对于它的研究还远远不够,留待今后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在《新选万叶集》的诗中,具体的植物、动物,尤其是历史人物频繁的登场。可是,这种现象在与之相对的歌中却未必一定出现。本论文的主要目的便是探讨这种现象是如何具体表现出来的。序论,介绍前人的研究成果,指出当前研究所存在的缺陷,并明确此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方法。第一章,选择了中日两国喜闻乐见的松,作为植物探讨的切入点,考察其在和歌和汉诗的传统文学用法的同时,将《新选万叶集》中歌与诗的松形象进行比较,发现该集中不同于传统的特殊用法。换句话说,《新选万叶集》歌中的“松”,既继承了万叶传统,又表现出了自己的发展。而诗中的“松”,虽然遵循了汉诗的传统,却只继承了这个传统的表面,没有吸收传统中的深层含义。第二章,选择了在中日两国传说中经常出现的,成为和歌与汉诗重要吟咏对象的“杜鹃”。在考察了从《万叶集》到《新古今集》的主要歌集后,明确了杜鹃多作为夏和恋的象征来使用,而且《新选万叶集》也沿袭了这种用法。在中国的汉诗中,有两种杜鹃科的鸟经常出现——布谷和杜鹃。两者的文学意义不尽相同,前者通常作为春耕的使者,而后者多用来象征乡愁、离别、冤屈和爱情。虽然与《新选万叶集》中的“郭公鸟”相对应的应该是布谷,但是吟咏的意象却更接近杜鹃的用法。尤其是,《新选万叶集》中的杜鹃诗多为闺怨诗,这可以说是受到了和歌的巨大影响而出现的。第三章,围绕着未被关注过的《新选万叶集》中出现的人物展开了探讨,并选取代表性的西施·潘岳作为主要考察对象,在考察了两个人物在中国汉诗与日本汉诗的文学用法基础上,将《新选万叶集》中出现西施·潘岳的诗和同序号的歌进行对照,来使该集中的两人物形象更鲜明清晰。本章还试论了和歌中不出现具体历史人物的原因,简言之,可以归结为中日历史观及社会结构的不同。
其他文献
本文尝试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视角探索隐藏在儿童世界里的意识形态并以迪斯尼动画片《花木兰》作为本文的个案研究。近年来,对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公共语篇的分析上而
本研究主要探究隐喻构建论点的语篇功能。认知语言学领域内的语篇研究揭示了隐喻具有强大的阐释力。然而,关于隐喻如何构建语篇中的论点(或论证)的专门论述却十分鲜见,本研究将以
亨利·赖德·哈格德是英国维多利亚晚期重要的小说家之一,其作品主要以非洲为背景并致力于创建一个虚构的黑色非洲神话。作为一名具有非凡想象力的多产作家,哈格德一生创作小说
双语研究对双语者的二语习得,语言教学等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而双语词汇的通达,存储以及相互干扰一直是双语研究的重点问题。双语研究学者们先后采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被试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例计算,对矿井轴流风机的选型计算方法进行了讨论。指出,只有当风机的运行工况点与网路所需工况点重合,且运行工况点位于风机的最高效率点时,风机消耗的轴功率最
“VV看”结构在现代汉语口语中是一个很常见的表达。它出现的频率非常高,许多学者对这一结构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但是大多数学者都将“VV看”结构分开来看,认为它是由动词重叠
埃德加·巴勒斯(Edgar Rice Burroughs,1895-1950)是二十世纪初美国最畅销小说作家之一。他一共出版了59部小说,这些小说涉及到科学、幻想、冒险等领域,其中成就最大、影响也最
在众多的媒体传播方式中,电影因其对社会生活的建构和社会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的巨大影响而独树一帜,尤其是在对一些边缘敏感话题的思考和探索上,电影较其他大众媒体更显优势。鉴于
黄浦江沿岸地区分布着众多的绿地生态资源和公共服务设施,是上海重要的生态廊道、城市发展主轴与城市客厅.文章基于手机信令大数据分析,对公众游憩活动的时空规律进行研究,得
汉语领属表达是汉语偏正结构的次范畴,两者在句法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似性。汉语领属表达的结构为“N1+的+N2”,“N1”是领有者,“N2”是领属物,“的”是该表达中的重要标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