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文明·道德——巴勒斯《人猿泰山》系列的主题分析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aogao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埃德加·巴勒斯(Edgar Rice Burroughs,1895-1950)是二十世纪初美国最畅销小说作家之一。他一共出版了59部小说,这些小说涉及到科学、幻想、冒险等领域,其中成就最大、影响也最大的是他创作的《人猿泰山》系列。《人猿泰山》系列以泰山在非洲丛林的冒险经历为主线,深入、形象地刻画了入猿泰山这一传奇性人物。小说自问世以来就一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读者,但是直至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西方通俗文化研究热的兴起,社会上才出现一些关于《人猿泰山》系列的论著。这些论著绝大多数将泰山的冒险经历与巴勒斯的生平相对照,并就小说的独特结构、叙事策略、人物形象等进行研究,而尚未单独通过非洲和非洲人意象对小说进行主题分析,因此本文的意图在于以萨义德的后殖民理论一东方主义理论为依据,综合而又深入地分析小说中蕴含的种族主义。 论文除引言和结论外,共分为三章。 第一章主要论述巴勒斯对非洲人遗传特征的贬损。在维多利亚时代,遗传特征决定着种族特征和地位。巴勒斯在《人猿泰山》系列中描写非洲人时所使用的意象深深地打上了白人文化的烙印,非洲人的意象被严重扭曲:野蛮、迷信、愚昧、落后。同时巴勒斯对非洲人进行野蛮化书写,近乎污蔑性地把非洲人描写成丑陋无比、智力低下的黑鬼。 文章的第二章主要聚焦于巴勒斯对非洲人文明的践踏。在《人猿泰山》系列里,无论是非洲丛林还是非洲人,都是以“他者”的形象出现,他们被西方夺去了话语权,没有为自己辩驳的权利,任由西方践踏自己的文明。非洲被贬为野蛮原始之域,作为“他者”而存在,非洲的原始衬托了欧洲的文明与开化。同时巴勒斯对非洲人进行妖魔化描写,将人类文明中丑陋的一面全部附集在这些异类身上,他们是原始人、野蛮人、食人动物,被剥夺了说话的权利,巴勒斯似乎宣告白人等于文明、黑人等于野蛮。 第三章则分析了巴勒斯对非洲人道德的诋毁。英美作家在创作中一再将道德败坏、麻木不仁、未开化而热衷于血腥和恐怖活动的形象强加给黑人。著名后殖民主义思想家法农为这种基本模式起了个名字“善恶对立寓占”。它以文明与野蛮,高尚与低贱,强大与弱小,高级与低级,中心与边缘等形式变化出现。不变的是对峙的双方,白人永远代表善,黑人永远代表恶。“他者”现象在人物描写中的另一个倾向便是剥夺非洲人的人性,忽视他们的性格特征和内心情感。《人猿泰山》系列创作于20世纪初,正是帝国主义大肆进行殖民扩张之时,狂热的帝国主义思想在西方四处弥漫。受其所处时代背景和思想意识的影响和限制,巴勒斯难以摆脱包围着他的帝国文化和白人主流社会机械二元对立的观念,在《人猿泰山》系列中进行大量的意象描写,将非洲和非洲殖民地处于野蛮“他者”的境地。《人猿泰山》系列并不是纯娱乐性的小说,或简单的丛林小说,而是一部带有严重种族歧视的作品,反映了巴勒斯的“白人中心主义”和对非洲黑人的贬损。
其他文献
期刊
本文以法国学者Sperber和英国学者Wilson在1986年提出的关联理论为指导,探讨了关联翻译观,并将之应用于中文旅游资料的英译中。关联理论认为交际是一个寻找关联的单一的明示-推
做好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是高校一项重要课题和紧迫任务。开展发展党员预审答辩制、发展党员公开答辩制的尝试,能有效保证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 To do a good job of dev
期刊
本文尝试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视角探索隐藏在儿童世界里的意识形态并以迪斯尼动画片《花木兰》作为本文的个案研究。近年来,对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公共语篇的分析上而
本研究主要探究隐喻构建论点的语篇功能。认知语言学领域内的语篇研究揭示了隐喻具有强大的阐释力。然而,关于隐喻如何构建语篇中的论点(或论证)的专门论述却十分鲜见,本研究将以
亨利·赖德·哈格德是英国维多利亚晚期重要的小说家之一,其作品主要以非洲为背景并致力于创建一个虚构的黑色非洲神话。作为一名具有非凡想象力的多产作家,哈格德一生创作小说
双语研究对双语者的二语习得,语言教学等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而双语词汇的通达,存储以及相互干扰一直是双语研究的重点问题。双语研究学者们先后采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被试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例计算,对矿井轴流风机的选型计算方法进行了讨论。指出,只有当风机的运行工况点与网路所需工况点重合,且运行工况点位于风机的最高效率点时,风机消耗的轴功率最
“VV看”结构在现代汉语口语中是一个很常见的表达。它出现的频率非常高,许多学者对这一结构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但是大多数学者都将“VV看”结构分开来看,认为它是由动词重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