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库工具Wmatrix的批评隐喻分析 ——以中美贸易战新闻报道为例(2018-2019)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pthcharge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批评隐喻分析是认知语言学和批评话语分析交叉研究中成果最丰富、也最具发展前途的领域。主要研究新闻话语,通过结合概念隐喻理论与批评话语分析的观点,将对意识形态根源的探究从语言层面深入到认知层面。目前,批评隐喻分析在理论架构和实证方法上还不够完善,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国内基于经济新闻中隐喻话语的研究大多依赖于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对概念隐喻的解读不够灵活。在实际真实语境中,概念隐喻的制造者很难确保概念隐喻的接受者能够按固定的隐喻模式解读隐喻话语。其次,以往的研究大多依赖于自上而下的内省式研究方法,缺少实证数据的支持,研究结果的信度和效度有待提高。近几年来,虽然出现了批评隐喻分析和语料库相结合的方法,但大部分的语料库方法仍旧以人工甄选“备选隐喻”然后加以词频统计分析,反映的信息量有限。本研究将对中美贸易战新闻报道中的隐喻进行全面的解读。首先,本研究将依托批评隐喻分析框架,自建中国日报和华盛顿邮报关于中美贸易战新闻报道的语料库,并使用语料库工具Wmatrix对隐喻进行识别。然后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和Fillmore的框架语义学理论深入解读两个语料库中隐喻的映射过程。最后,本研究试图探讨中美贸易战新闻报道中的隐喻背后的意识形态。本研究试图解决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在中美贸易战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的隐喻类型有哪些?第二,隐喻意义建构的具体过程是什么?第三,这些隐喻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是什么?研究表明:首先,中美贸易战新闻报道中经常构建战争隐喻,冲突隐喻,旅程隐喻,竞争隐喻,疾病隐喻及犯罪隐喻。其次,人们常从战争、旅程、竞争、疾病等具体化的源域来理解更为抽象化的目标域“中美贸易”。不同的隐喻框架也会影响人们对于中美贸易战的看法。最后,中美在战略关系层面上的差异,是《中国日报》和《华盛顿邮报》采用不同的概念隐喻来报道贸易战并传递其意识形态的主要原因。此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也可以为不同意识形态间的对话搭建平台。
其他文献
学位
儿童文学对儿童教育非常重要,可不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日常生活中,它都不及成人文学引起重视;翻译文学承担着文化交流的重责,与本土文学相比,却常常处于弱势的地位。儿童文学与翻译文学的双重边缘性预示着翻译儿童文学的边缘地位。本论文探讨的是中国儿童文学在英语世界的译介情况。数据表明,曹文轩的《青铜葵花》是当下英译中国儿童文学中受到最广泛阅读和关注的作品,它讲述了上世纪60年代,儿童青铜和葵花充满苦难却美好
写作作为语言学习的五种基本技能之一,一直被认为是衡量学习者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如何达到书面语言表达的地道性和准确性是写作研究领域一直关注的问题。近年来,以整体的形式存储于记忆中的程式语习得逐渐成为二语习得中的一个研究重点,因为程式语作为一个语言单位,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减少说话或写作的思考时间,实现语言的流利性、准确性以及地道性,不少研究也表明笔语程式语的正确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
目前学界对林乐知及其翻译作品已有较多研究。然而,鲜少有学者对其译作《文学兴国策》的影响展开详细的讨论。本文以谢天振教授的译介学理论为指导,从“教育救国思想”、“晚清教育改革”及“宗教救国思想”三个方面对《文学兴国策》在晚清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并从接受环境、译者身份、读者的期待视野及笔述者任廷旭四个角度分析其产生影响的原因。1896年,美国传教士林乐知翻译的《文学兴国策》由上海广学会出版发行。此书的
扎迪·史密斯(1975—)是一位杰出的牙买加裔英国小说家和散文家。身为移民作家,扎迪·史密斯格外关注少数族裔的生活,关心移民群体的未来。本文以史密斯发表于2012年的第四部小说《西北》为研究对象。《西北》描绘了伦敦西北区的现代生活。小说中的四位主人公分别是利娅、费利克斯、纳塔利以及内森。基于对四位主人公生活的描述,小说揭露了诸如种族冲突、阶级斗争、性别歧视等社会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小说中针对这些问
翻译不仅仅局限于语言层面的转换,还涉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福克纳作为美国南方文学的巨匠,构建了其独特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其代表作《喧哗与骚动》扎根美国南方,富含南方特有的传统及文化元素。同时作为意识流的代表作,该小说因其独特的叙事模式和文体风格而晦涩难懂。如何在深度传递南方文化和保留意识流风格的同时确保译本的理解和接受是译者面临的一大难题。众所周知,异化能够保留源语特色和文化异质性,但可能造
十九世纪后期,随着英、俄两大帝国在中亚地区“大角逐”(The Great Game)的加剧,属于清朝国土的帕米尔高原成为三国交锋的地方。尽管清政府在此增设苏满卡伦并屡次进行外事沟通,但1895年,在清政府拒绝参与的情况下,英、俄将帕米尔私自瓜分。此事不仅是晚清日薄西山的明证,更为此后中亚地区的国土争端埋下隐患。在英、俄觊觎帕米尔高原期间,英属印度“前进政策派”的代表人物荣赫鹏(Francis Yo
近年来,随着社会语言学方向会话分析的发展,有相当多的研究者在持续关注权势关系和话轮转换,主要侧重于研究不同形式会话中所运用的话轮转换策略,或者分析这些话轮转换策略背后所反映的权势关系,但很少有人进一步探索权势关系和话轮转换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因此,本文选取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未来小说《使女的故事》中更具现实性和流行性的文学会话,提供了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探讨了更多的社会变量和语言变量,具有
温斯顿·丘吉尔(1874.11-1965.1)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政治家、作家和演讲家。1953年“由于他在描绘历史与传记方面之造诣和他那捍卫人的崇高价值的杰出演讲”,丘吉尔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文学奖的获得无疑肯定了丘吉尔的作品在文学领域的成就和价值。但因其作品多以历史事件为话题,从文学视角出发的研究寥寥无几。但是,随着近年关于丘吉尔电影和纪录片的流行,丘吉尔的作品和关于他的研究重新受到重视。《风云
缪丽尔·斯帕克(Muriel Spark,1918-2006)是二战后英国文学史上一位知名的苏格兰天主教作家。除此之外,她还被公认为讽刺家和道德哲学家。斯帕克在她的有生之年凭借其卓越的创作才华书写了大量文学作品。她擅长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其作品读起来容易但理解通透却有一定难度。她的成名作《布罗迪小姐的青春》促使其写作事业达到了巅峰,这部小说是缪丽尔·斯帕克影响力最大的作品。这本小说名列《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