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市杂志对城市文化的传播——以《大武汉》为例

来源 :武汉纺织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w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是全球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和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城市文化的建设与传播已成为城市间竞争的重要筹码。世界各国城市,要想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更加注重城市文化的传播。面对新时期新挑战,重新思考城市杂志的传播问题,并为城市杂志探索出更有效的传播城市文化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大武汉》作为武汉唯一的城市杂志,是其城市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它对于研究武汉城市文化传播的相关问题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现实意义。
  本课题分三部分展开。第一部分是绪论,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和不足,提出本研究的理论依据、研究思路及对城市文化进行概述,为后期的内容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是本课题的重点所在,也是本研究的创新部分。第二部分分析《大武汉》的样本意义、杂志宗旨及栏目设置,对所抽取《大武汉》的样本进行内容分析。本课题把《大武汉》所选取的样本按城市文化内容构成进行分类,通过整理归类制成图表分析《大武汉》在武汉文化传播中的表现和作为。第三部分通过《大武汉》个案剖析城市杂志传播的现状,发现城市杂志传播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通过研究发现,城市杂志传播城市文化存在杂志传播覆盖面有限,杂志传播内容不够均衡、全面,城市杂志传播效果不好的问题。
  本文研究城市杂志传播城市文化的过程中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城市杂志对城市的关注度与该城市自身的城市文化“软实力”成正比。二是城市杂志内容经营主要是当地生活,对城市文化传播内容分布不均、不够深入。就此,提出在经营上塑造城市杂志的品牌意识,拓宽城市杂志的传播领域;在品质上加强城市文化标识传播,提升城市杂志的文化品位;在路径上实现跨媒体融合传播,优化城市杂志对城市文化的传播效果。
  本文对此课题进行深入研究,旨在为城市杂志传播提供一些可行的思路与方法,同时也给处在新的发展机遇下的《大武汉》,就如何提升竞争力开辟一个新的视角和策略。
其他文献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也在蹄疾步稳的进行。从全面推开“营改增”,到全国上线“金税三期”系统,从各地逐步实现“互联网+税务”、再到国地税合并后各项征管方式融合,征纳关系也更加融洽。但是随着纳税人数量的急剧增长,企业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也在急剧变化,企业规避税收的手段更加隐蔽,以前的国税局或者地税局实施的是以属地管理为主、手段单一的税源管理方法,这种方法滞后于目前经济形势的变化,容易造成
随着中国农业现代化、规模化迅速发展,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农村经济逐渐呈现多元化特征。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资金匮乏已经成为了限制中国“三农”经济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传统模式下,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授信机制是基于家庭财产和收入,在农村资产无法抵押的情况下,大部分农户难以符合信用贷款的要求,造成当今农村的融资难题。虽然金融支农惠农政策不断推出,但实际落实效果大打折扣,整体上农村的
近年来,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在中国地方城市发展建设方面作出重要贡献,但是也带了政府隐形债务规模过大的潜在金融风险。为了缓解因平台融资造成的地方政府隐形债务风险,国家有关部门全面加强了地方政府债务和投融资平台的规范化管理,使得投融资平台的转型改革在当前时期成为大势所趋。本文以安徽省F投发集团为例,从政府管理、债务与融资、投资经营、内部管理四个方面对投融资平台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借鉴其他投融资平台
学位
随着农产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实施农产品区域品牌战略既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增强农业竞争力的现实需要,对于提升农民收入、农业产业化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公共性决定了其建设发展并不是任何一个市场主体可以实现的,而是涉及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农户等主体的一项系统工程,尤其是作为公共主体的政府,在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过程中作为具体的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起着主导作用
学位
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正处于新常态下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原有的社会治理模式与现实的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由此导致了社会矛盾频发,这些矛盾在基层表现得尤为突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智慧政府”正成为政府社会治理的一个发展方向。  街道办事处作为基
本文以目前上海地区开放的7座清真寺和1所临时礼拜点为背景,通过对外来流动穆斯林的宗教生活进行调研,运用国内外相关的宗教与认同理论,从地域认同和身份认同的角度出发,侧重研究外来流动穆斯林的都市宗教生活适应之差异,主要探讨了“地域”与“身份”对信教者宗教生活适应程度的影响,拟探寻宗教生活适应的差别之根源,并解释其内在关联,对外来流动穆斯林如何更好地适应都市宗教生活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论文详细地论述了
法家思想在整个君主政治时代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韩非子作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历代对其的批判和评论也从未停止过。如何认识人们在不同历史阶段对韩非子的批评,是本文的初衷。由此也可以认识韩非子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地位和影响。  文章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交代研究问题的提出、韩非子思想的基本内容、韩非子批评史的研究现状及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时段划分说明。第二部分为秦政实践中的韩非子,从秦政的固有传统和商
学位
中国哲学的核心是人生哲学,孔子是第一个提出一个人生论系统的思想家。孔子的人生哲学博大精深,见仁见智。孔子贯其一生都是为了实现“为仁践礼”的人生过程。仁是成为人的根本标志,修心的根本指针;礼是人之为人的外在的社会规范,修身的根本准则。人的成长过程要合仁达礼,人生才有意义。一个健康的人必定是身心健全的人。“仁”与“礼”二者的关系是“礼由仁而立”,“仁非礼不立”。仁,就是爱人,实现“仁”的主要方法与途径
学位
本文以当代知识论的一些研究方法和基本观点为参照系,对金岳霖知识论进行了比较研究。它具有两方面的学术价值:一是比较准确地理解了金岳霖知识论思想的具体观点、不足之处、内在矛盾以及他构建知识论体系的具体方法。一是通过对金岳霖知识论和当代知识论的比较研究明确了两者在研究对象上的区别、在研究方法上的不同,并且界定了金岳霖知识论在整个知识论研究当中所处的位置。  本文的主体部分围绕“客观知识如何形成”这一金岳
学位
人性论是中国哲学中的重要论题,它不只是关注人性的内容是善的,或是恶的,人性的来源以及后天对人性扩充或矫化的目的,也都是人性论需要考察的内容。在古代,不论孟子主张性善,荀子主张性恶,还是董仲舒主张性有仁贪,论性者都一致认为人性是天所命就的,这是人性的来源处。天赋善性,就扩充它,以成就善德;天生恶性,就矫化它,也可成就善德;天生有善有恶之性,接受圣王教化,亦可成善,这是人性的修为处。敬事上天,自得神明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