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采用第一性原理又或曰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对材料的性质进行计算。在第一部分中对新型类钙钛矿复合材料RBaCo4O7(R=Ca,Y,Yb等)进行了研究,优化了晶格常数,并给出了基态时的能带结构和态密度,讨论了目前计算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思路。结果表明:低能级部分主要由Y-4p和O-2s电子提供,能带组成的大部分是由Ba、O原子组成的BaO12、Y、O原子组成的YO8和Co、O原子的CoO4基团贡献;给出了Co的+2、+3价态呈任意配比混合价态的电子结构图像,指出了由于费米能级附近电子主要由Co-3d电子支配,而3d的局域性和强关联性使我们目前DFT计算没能给出费米附近的正确能带结构。在本论文第二部分,我们研究了Pb薄膜在自由无衬底、不同极性的GaAs(111)面上的生长以及掺杂Bi后的量子尺寸效应(QSE),分别从衬底和薄膜自身的角度对不同厚度的表面能、功函数和晶格驰豫等进行了计算并比较其影响作用。对不同厚度的自由Pb薄膜的计算表明,表面能、功函数和薄膜附近两层的晶格驰豫随厚度的变化是一种9ML大周期叠加在2ML小周期之上的振荡模式,与实验和其他计算结果一致;揭示了量子尺寸效应在调制薄膜生长中的作用。计算了Pb原子在GaAs(111)极性衬底上的生长,包括Ga在顶位和As在顶位的两种情况。研究表明:体系的表面能、功函数和晶格驰豫随着Pb薄膜的厚度出现了强烈的双层振荡,自由Pb薄膜比较,拐点的位置和周期随着衬底及极性的不同有所变化,说明衬底在调控Pb薄膜生长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最后研究了掺杂有Bi原子的Pb-Bi合金薄膜的量子尺寸效应。结果表明:量子尺寸效应使表面能等双层振荡的现象仍然存在,但由于Bi-Bi的相互作用使这种振荡在20ML后迅速衰减。另外也计算了衬底Ge(111)和Si(111)对Pb-Bi薄膜的作用,发现这两种衬底几乎对Pb-Bi合金薄膜有相同的影响,与之前的实验结果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