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麦家作品与“媚俗艺术”的关系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f18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针对中国当代作家麦家在文坛上取得了“雅俗共赏”的成就这一现象,深入分析其文学创作的三方面内容:其整体创作风格,其元作品被衍生成子作品--影视剧的手段及影响,其历时创作风格的演变,力图一方面揭开轰动文坛的“麦家现象”的辉煌面纱,做出学理上“媚俗艺术”的阐释;另一方面希望在“媚俗艺术”与“大众文化”之关系的理论背景下,深入看待麦家作品的影视剧改编,以及其创作风格的历时演变问题。麦家的经历在中国当代文坛具有普遍性意义。从微观上,他可以带领我们进入一个当代作家的“前世今生”;从宏观上,他可以引导我们把握中国当代文学文化的结构,不同层次间的美学旨趣,以及作家的微妙心态等问题。   本文一共分为四部分:绪论,梳理“麦家现象”,并提出其独特的研究价值;将前人对麦家,以及与其相关的文学文化现象的研究加以综述;第一章《麦家的创作风格与媚俗艺术》,以麦家迄今为止发表的四部长篇小说为例(也是其最重要的作品),整体把握其创作风格。以剖析其在纯文学界、官方意识形态、畅销书市场、影视改编领域全面且频繁“开花”的深层原因为出发点,认为这种“雅俗共赏”的本质是“媚俗”美学的命题。其创作中所流露出的精英文学特质,也只是媚俗美学对先锋技法的盗用,缺乏原创性及内在驱动;第二章《从“媚俗艺术”与“大众文化”之关系看“麦家现象”》,梳理“媚俗艺术”与“大众文化”关系的理论背景,致力于解决两方面问题:首先以麦家同名小说改编的影视剧《暗算》、《风声》、《风语》为例,分析作家元创作与子创作之间的关系问题;其次对麦家创作风格进行历时剖析,分析其前期创作与后期创作之间的关系问题;结语,总结麦家现象带给当今文坛的冲击与思索。
其他文献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汉语和中国文化对世界各国的吸引力日益增强,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热情也日益高涨,而其中韩国留学生一直占有很大比重,对外汉语教学也形成了体系,而且教
那些写在纸上,或者可以在网络上搜索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乃至直播页,会永远留存。正因为有了你的全媒体记录,才给这个国家增加了一点亮色或灰色,让公民们有了认知真相
本文首先对争论已久的笔记定义问题进行了清理,认为“笔记”既非一种文体类型,也不从属于古代目录书中的某一固定部类,而是一种著述体式。这一著述体式具有“独立性”、“无序性
现代汉语文学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一个重要变化,是文学在涉足民族传统的时候,民族传统的形象与价值评判与之前相比都在发生巨大变动,民族传统正在改变落后、
本文试图以后殖民主义为出发点,来探讨精神分析对于重新认识殖民关系以及后殖民主义所具有的意义,关注其作为后殖民研究领域中一种重要的批评工具所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这些问
户外运动是幼儿一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整体教育活动的重中之重.本文从幼儿运动的各种不利因素、教师合理站位的几种常见形式及教师站位指导等方面重点阐述了幼儿园
“怎么”疑问句是指带有“怎么”且含有疑问语气的一类句子,其书面形式一般以“?”结尾。现行对外汉语教材关于这类句子的讲解对语言事实反映得不够充分、细致,不利于汉语第二
巡视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做好巡视工作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以促进党的先进性建设为着力点,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
最近,朗盛亮相2016年中国国际涂料展(CHINACOAT 2016)。朗盛在本届展会上的主题为“质·臻”。此次展会在广州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馆(广交会展馆)举行,朗盛的展出面积超过
期刊
不同的学生具有各自不同的个性特征和能力水平,所以“一刀切”的教育理念,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理念和新课改背景下的学生发展。小学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与启蒙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