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创伤失血性休克(HTS)是急救医学科最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是机体遭受严重打击后突发的全身缺血、缺氧性疾病。HTS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为血容量的急剧丢失引起的全身性组织器官的循环灌注不足。其救治的关键是迅速补充血容量,纠正血流动力学紊乱,改善组织器官微循环灌注,维持组织的氧供与利用。如果不积极有效地治疗,将会引发休克、感染,并随着持续性的微循环障碍进一步导致败血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等一系列严重后果而危及生命[8]。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常合并多发伤,病情严重、变化迅速,是现代创伤早期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有资料表明,创伤患者失血量达30%就可危及生命,发生严重失血后如短期内得不到积极治疗,32.6%~59.5%的伤员死于失血性休克[9]。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救治措施包括快速评估伤情,通畅气道,监测生命体征,建立静脉通道维持循环系统,完善相关辅助检查明确诊断及指导治疗,并行常规术前准备及备血等等。其中最有效的措施是紧急实施确定性的手术,控制活动性出血。但确定性的止血方法并不总是能即刻进行的。因此,在确定性手术实施之前,需要采取有效的复苏措施来恢复器官灌注和组织氧供。那么,及时有效的液体复苏成为了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早期救治的重中之重。因此,必须快速有效地建立急救输液通道进行液体复苏。然而,对于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常常伴随有效循环血量急剧下降,引起外周静脉循环不良,浅静脉往往收缩塌陷,给外周静脉通路的建立带来一定困难。中心静脉穿刺置管(CVC)一般都需要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师来操作,其对无菌操作要求较高,且在穿刺过程中可能发生严重甚至危及生命的并发症。静脉切开耗时长,损伤永久且只能一次性使用。为此,我们在反复静脉通道建立失败,无法快速满足有效循环灌注时,紧急采用骨髓腔输注技术建立输液通道。与外周静脉穿刺不同,在休克状态下,骨髓腔内的静脉丛并没有塌陷,通过骨髓腔通道输注的液体能迅速进入血液循环,并且与经静脉给药具有相同的给药剂量与输液速度,骨髓腔输液已经成为急救复苏的新方法[5]。与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相比,骨髓腔输液更加安全快捷,且骨髓腔输液所能达到的药物浓度与经静脉输液是一致的[6]。另外,骨髓腔内输注技术具有简单、快速、安全而又有效的特点[7],它能够可靠地进行循环重建,有效的替代静脉输液通道进行液体复苏且不影响心肺复苏术(CPR)的实施。骨髓腔穿刺技术操作简单耗时短、成功率高,且无高比例的严重并发症发生,为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赢得了时间,提高了患者救治的成功率。作为一种具有丰富发展经历的传统输注技术,伴随着骨髓腔输液理论的不断完善和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骨髓腔内输注技术(IOI)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和关注[4]。其在国际上早已得到了各国专家学者的一致认可,在我国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专家和教授的青睐。目的:探寻急诊抢救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时快速有效建立输液通道的方法及其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急诊救治过程中的疗效观察。方法:对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我院急救医学科救治的78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其他救护措施相同的情形下,比较骨髓腔输液组(36例)与静脉输液组(42例)建立输液通道的急救效果。结果:骨髓腔输液组急救通道建成时间较静脉输液组明显缩短,两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输液和用药后血压回升时间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正常压力及输液泵加压下输液速度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骨髓腔输液组明显高于经静脉输液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骨髓腔输液组较静脉输液组明显减少,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救治成功率骨髓腔输液组明显高于经静脉输液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骨髓腔输液通抢救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患者,作用快速、安全、有效,骨髓腔输液的急救输液通道建成时间明显缩短,为抢救赢得了时间。骨髓腔输液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救治成功率明显提高,具有明确的复苏效果与安全性。骨髓腔输液通道可作为静脉输液通道的有效替代途径,能够满足患者的补液、扩容的需要,为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提供生存的机会,有效的提高了救治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