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人物传记逐渐受到人们的喜爱。人物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追求纪实性与文学性的统一。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史料,而是兼具文学创造的特点,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既了解人物的简要生平事迹又能得到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愉悦。传记翻译的难点就是恰当地再现原文的纪实性和文学性。本文主要以刘宓庆的风格标记理论为基点,探讨如何在人物传记的翻译中再现原文的风格。翻译并非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之间的简单转换,好的译作需恰当地展现原文的风格。关于再现原文的风格,或“风格再现”这个问题,中外学者有诸多不同的见解。鉴于诸如语言间的巨大差异性,有的学者认为风格是不可译的,而有的学者认为风格可完美再现。本文通过对案例的论证试图说明从风格标记的角度出发,译文可以比较完美地再现原文风格。本文首先于引言部分引出人物传记的普遍特点、人物传记翻译研究的现状,并对本论文所选材料"Sun Yat Sen and China Republic"作必要的介绍。"Sun Yat Sen and China Republic"的作者是孙中山先生的美国顾问林百克先生。该书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孙中山先生跌宕起伏的革命生涯以宣传中国革命。本书以普通词为主,长句较多,作者引用了较多的圣经故事,同时试图尽量传递中国特有的文化。然后本文先从语言学角度和文学角度两方面阐述了风格的定义,并对风格的可译性做了论证,着重介绍了风格标记理论。根据刘宓庆先生的风格标记理论,风格包括形式标记和非形式标记两类。译者可以以这两类标记为线索识别并在译文中再现原文的风格。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四章为例,通过例句分析来探讨再现原文风格的方法,并对不足的地方提出相应的补偿策略以最大限度再现原文风格。通过分析本文最终得出结论:风格标记理论是识别原文风格的工具,为分析原文风格提供了线索。译者需要综合考虑多方因素,结合翻译技巧弥补风格识别中的不足,尽量再现原文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