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汉语名源动词研究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rockonfi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词和动词之间的转化,在上古汉语里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一般而言,都认为是词类活用。这种现象很早就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非常丰富。本文以上古汉语中从名词转化而来的动词为研究对象。采用菲尔墨的格语法理论,根据名词在句中所处的格角色,从而划分转化后的动词类型。在这方面,产生比较深远影响的是Eve V. Clark; Herbert H. Clark(1979)的研究。他们把转化为动词的名词称作起源名词(parent nouns/source nouns);把转化后的动词称作名源动词(denominal verbs)。根据起源名词在句中格角色的不同,把名源动词分为九类,分别是:位移动词(Locatum verbs)、方位动词(Location verbs)、持续动词(Duration verbs);施事动词(Agent verbs)、感受者动词(experiencer verbs);终点动词(Gole verbs)、源点动词(Source verbs);工具动词(Instrument verbs);混杂类动词(Miscellaneous verbs)。本文广泛调查了上古几十种语料,这些语料以先秦时期的为主,以两汉时期的为辅。根据我们的研究,在上古汉语中只有六类:即位移动词,方位动词,施事动词,终点动词,工具动词,还有混杂类动词中的元素类。本文在各类别中,分别列举典型例证,并且作了一定的分析。紧接着探讨了各类型名源动词的层级性,认为上古汉语名源动词的层级与现代汉语不同,并且分析了原因。最后还谈了各类别之间的关系,比如说施事动词与终点动词有时会出现兼类的情况。这种兼类实质体现的是施受关系的转变。
其他文献
本文以“看课评课”主题研修为例,从活动规划、理论指导、专家引领、研讨思辨等路径,为同行进行校本活动提供参考,从而实现课程理念从“形式”走向“实质”、专业反思由“狭
进入21世纪.质量竞争力对于企业生存越显重要.质量文化被视为企业取得持续成功的基石.质量文化建设成为企业质量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质量文化建设对于企业持续注重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复发的相关特点。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附属陈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老年(≥60岁)原发
随着全球化的浪潮,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跨文化交际增多,联络口译也变得越来越普遍。在这些交往中,口译人员变得十分重要。本报告是基于作者为一家跨国企业的总裁提
《官场现形记》是晚清李宝嘉所著的一部长篇白话章回小说,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首。该书主要用当时通行的共同语写的,又带有明显的方言色彩,集中体现了晚清时期的语言面
分析了焊接件的疲劳特性,介绍了疲劳特性的计算方法,着重探讨了几何应力方法.介绍了几种典型模型的网格单元选择原则及模型建立方法,并相应地介绍了几种焊接件结构热应力的计
本文从《唐律疏议》法律词汇中的同义词着手,对法律词汇同义词进行定义、构组、辨析等一系列的研究工作。通过对归纳出来同义词词组中的同义词词义进行考证和对比,确定出其在《
清朝中后期,一大批来自湘方言区的移民迁入南县、安乡县南部、益阳和岳阳部分地区,由此在这些地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南边话”。本文通过深入的方言调查,获得了丰富的第一手
本文以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英藏黑水城文献》全五册汉文文献为材料,采用穷尽式考察的方法,辑录其中的俗字,以《说文解字》、《干禄字书》、《玉篇》、《敦煌俗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