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拔管后吞咽障碍患者实施电刺激结合吞咽功能训练,探讨该方法对拔管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并发症的应用效果。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浙江省湖州市某三甲医院气管插管拔管后发生拔管后吞咽障碍的患者46例。按照患者入院的先后顺序进行编号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3例。对照组除常规护理外实施吞咽功能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电刺激。电刺激和吞咽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拔管后吞咽障碍患者实施电刺激结合吞咽功能训练,探讨该方法对拔管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并发症的应用效果。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浙江省湖州市某三甲医院气管插管拔管后发生拔管后吞咽障碍的患者46例。按照患者入院的先后顺序进行编号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3例。对照组除常规护理外实施吞咽功能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电刺激。电刺激和吞咽功能训练均每天1次,共2周。采用洼田饮水试验(Water Swallowing Test,WST)及GUSS吞咽功能评估量表(Gugging Swallowing Screen,GUSS)于基线(拔管后2448小时)、干预第1周、第2周对其吞咽功能进行评价,并同时记录干预期间患者发生误吸、肺炎情况及干预后饮食量不达标情况。采用SPSS 25.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分析数据,结果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本研究纳入并完成的46例患者中男28例(60.87%),女18例(39.13%),平均年龄(69.39±11.38)岁。两组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WST及GUSS评分基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WST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WST评分随着干预的开展呈下降趋势,干预第1周时,试验组的WST评分为(2.74±0.81)低于对照组(3.43±0.7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第2周时,试验组的WST评分(1.39±0.50)低于对照组(1.91±0.7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在不考虑时间因素的情况下,对照组和试验组的WST评分差异显著(F=5.815,P<0.05);在不考虑分组因素的情况下,不同时间点的WST评分差异显著(F=360.347,P<0.05);分组效应与时间效应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F=4.495,P<0.05)。(3)两组患者GUS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GUSS评分随着干预的开展呈上升趋势,干预第1周时,试验组的GUSS评分(16.39±1.31)高于对照组(14.70±2.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第2周时,试验组的GUSS评分(18.91±0.95)高于对照组(17.78±1.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不考虑时间因素的情况下,对照组和试验组的GUSS评分差异显著(F=5.260,P<0.05);在不考虑分组因素的情况下,不同时间点的GUSS评分差异显著(F=144.802,P<0.05);分组效应与时间效应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F=3.646,P<0.05)。(4)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干预第1周、第2周时,试验组误吸、肺炎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第2周时,两组误吸、肺炎情况与干预第1周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饮食量不达标情况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吞咽功能训练与电刺激结合吞咽功能训练均能提高拔管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与单纯吞咽功能训练相比,电刺激结合吞咽功能训练更具明显优势。(2)在减少拔管后吞咽障碍患者并发症方面,尚不能得出电刺激结合吞咽功能训练与吞咽功能训练有差别,需进一步探索验证。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1、了解国内以患者家庭为中心的ICU探视模式的研究现况;2、明确ICU以患者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核心和原则,并以此为框架,制订ICU的探视方案;3、汇集与以患者家庭为中心的ICU探视相关的证据,基于以患者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构建相关的以患者家庭为中心的ICU探视方案,降低患者和家属的焦虑和抑郁,降低患者和家属ICU后综合征的发生率,满足患者和家属的需求,提高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研究方
研究目的:本研究借助三种压力性损伤评估量表在农村地区失能老人中的应用,并判断三种量表对压力性损伤的预测差异,确定适合该人群的筛检工具,为将来推广压力性损伤高危筛检服务提供相关信息和理论支撑,以期服务更多的患者。研究方法:本研究借助临床上常用的Braden量表、Norton量表及Waterlow量表,于2020年1月-2020年12月在温州某县级市三个镇的农村地区,通过村居委会途径整群抽样选取失能老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60天内非计划性再入院的危险因素。研究方法:本研究回顾性收集2018.11.1-2019.10.31杭州某三甲综合医院1337例诊断为ACS并行PCI患者的临床资料。经纳入、排除和剔除标准筛选后,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循证的基础上,结合德尔菲专家函询法和层次分析法,全面考虑患者撤机前期和撤机期的护理过程,构建本土化的科学、实用、合理的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体系,为国内医院有创机械通气护理管理的质量评价与监测提供参考,细化危重症护理的质量监测,利于临床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循证护理的方法,制定严格的检索策略,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阅读分析,采用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2016)
研究目的:通过对安宁共照模式下护士安宁疗护知识、态度、行为要素的调查,了解护士安宁疗护知识、态度、行为的现状,进一步分析影响因素,找出护士安宁疗护知识、态度、行为的薄弱环节及存在问题,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关建议,最终为医院护理管理者相关措施的制定,护士安宁疗护素质的提升提供参考依据,从而为生命末期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奠定基础。研究方法:第一部分编制《护士安宁疗护知识、态度、行为问卷》,进行两轮专
研究目的:1.调查前列腺癌患者治疗时心理困扰现状,分析前列腺癌患者发生心理困扰的危险因素,并提出护理针对性的干预建议;2.建立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前列腺癌患者心理困扰预测模型,用于筛查容易发生发展为有临床意义的心理困扰的高危人群,为开展早期干预提供识别和预测工具。研究方法:在2020年1月—2021年1月,选取杭州某三甲医院泌尿外科符合纳排标准的252例前列腺癌患者,采用患者一般资料表和心理困扰
研究目的:了解COPD合并焦虑抑郁患者的主观幸福感水平现状;观察积极情感表露对COPD合并焦虑抑郁患者焦虑抑郁、生活质量及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比较两种不同积极情感表露方式在COPD合并焦虑抑郁患者中应用的结果有无差异。研究方法:本研究属于随机对照试验。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在湖州市某医院及社区医院就诊的92例COPD合并焦虑抑郁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
研究目的:本研究对存在未被满足心理需求的乳腺癌患者进行二元干预,以探讨二元干预对乳腺癌患者未被满足心理需求、生活质量、社会约束、焦虑、抑郁的影响,同时也为验证二元干预在中国乳腺癌患者中的可行性。研究方法:本研究以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浙江省湖州市某三甲医院乳腺外科住院,SCNS-SF34量表心理需求领域评分﹥20分且需要行乳腺保乳术的乳腺癌患者及其配偶共96对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
研究目的:(1)构建和优化适合本土青年抑郁症患者的PEERS训练方案;(2)验证PEERS训练对青年抑郁症患者社交能力、抑郁情绪的影响效果。研究方法:查阅大量文献,延续PEERS方案的整体框架,初步构建了10个主题的社交技能训练方案。邀请精神科专家和心理治疗师开展座谈会,对PEERS干预方案的整体程序、每一个课程内容、干预时间及频率进行研究。在经过充分全面的讨论后,最终构建了适用于本土抑郁症患者的
研究目的:为结直肠癌患者设计一套流程化、图示化、视觉化的健康宣教方案,并借助思维导图可视化软件将其制成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信息支持图谱。探讨该宣教方法对CRC患者接受患病事实、降低其疾病不确定感水平、改善焦虑程度、应对能力等认知方面的效果,以期为临床宣教路径提供新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根据类实验性研究设计,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浙江省某三甲医院肛肠外科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行结直肠癌根治